自2020年1月开始,以湖北武汉为中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疫情,由于其传染性强,截止2020年2月14日,已经累计确诊了63936个病例。在国家卫健委近期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提出了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明确了飞沫和接触传染途径。根据新闻媒体报道,近期出现了多个几十秒内被感染的病例,受到广泛关注的“钻石公主”号邮轮,由于较为密闭的环境,船上最初的一名确认感染者已经导致了累计218个人被确诊患病。以上这些事实均指向了飞沫传播感染和室内空气传播感染。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一医院副院长张挪富在发布会上表示,根据他们的前期数据,ICU中大概有60%以上的病人上下呼吸道都能检出病毒,而且病毒载量非常高。钟南山院士团队也在患者粪便中分离出活的冠状病毒。以上这些新发现,加之病人经常出现的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都表明重症病人很有可能向体外释放病毒的量较普通人更大,从而加大了空气传播感染(飞沫核传播感染)的机会。目前,医护人员个体防护在提高,大众对个人防护意识在迅速提高,但是医院、人员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等处存在感染风险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冠状病毒肺炎病人咳嗽和喷嚏产生的飞沫中,一部分大颗粒很快沉降,小颗粒在空气中逐步形成更小的飞沫核,这是一种生物气溶胶,将长时间地悬浮在空气中。冠状病毒可以在空气中存活几十分钟到数小时,如果正常人吸入了污染的空气,就有被感染的可能,且最终是否感染与吸入病毒的量密切相关。因此,空气中微生物颗粒数量一定程度反映了室内环境生物风险的高低。GB 37488-2019《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中明确医院候诊室、公共交通候(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空气卫生指标,要求空气中细菌总数不超过4000 cfu/m3;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明确要求住宅和办公建筑的室内空气浮游菌数不超过2500 cfu/m3。当这些室内空气中微生物浓度超过指标值时,预示着环境中的人群的健康风险可能提高。在这些国家标准中,具体测量方法被规定为用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集空气样本和实验室培养的离线分析法确定空气中微生物浓度,这种方法获得结果至少需要48小时,不能实时监测和预警。
实时监测医院候诊室和病房、公共交通候(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空气生物气溶胶浓度,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对防控冠状病毒传播感染具有现实的意义。目前已经发现了大量不发热的病毒携带者,在人员密集场所仅依靠监测体温无法做到全面排除隐患,导致上述场所仍然存在聚集人群被大范围感染的可能。在缺乏个人防护装备的情况下,许多单位被迫分散办公、限制人群聚集,虽然避免了出现因员工大范围感染而造成企业瘫痪的局面,但这些措施对仍需要集中办公并且需要专用设备条件的金融、研发等高端产业影响巨大。近年的科学研究发现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多种荧光基团,在紫外光下能产生特定的荧光光谱。根据这一原理,已经研制出了生物气溶胶监测仪,可以实时监测室内环境空气中总体微生物颗粒的浓度变化。参考国家标准的空气微生物浓度阈值要求,可实现实时监测预警医院候诊室和病房、公共交通候(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生物环境风险。
在生物气溶胶监测仪的应用层面,主要可以通过实时监测提示室内或密闭交通工具等公共场所内的生物风险高低。根据公共场所的监测数值与结果,可以联动通风设备的开启与风量,或者进一步推荐执行紫外线照射、化学消毒剂喷雾等方法杀灭或降低空气总体微生物的浓度,并采用化学消毒剂擦拭表面消除污染,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在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该室内空气生物气溶胶实时监测技术有望在医院、公共交通工具、商场、政府办公场所、写字楼等室内公共场所发挥实时监测的“哨兵”作用,提升与完善测温的以外的技术防控手段,对疫情防控与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发挥积极作用。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