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新品快递 正文

我国研发出泥石流次声报警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11    来源:中关村在线
核心提示:日前,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了解到,该所与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格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泥石流次声报警器已用于国内外泥石流防灾减灾中。

1月11日上午8时26分,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村民小组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46人死亡。镇雄县的泥石流灾害仅仅是全国自然灾害的一个缩影。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893起,造成124人死亡、51人失踪、9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2亿元。如何运用现代监控手段对自然灾害频发区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早预防早治理的目标从而减少人民群众的损失,也成为摆在相关部门的一个重大课题。相关人士表示,要实现自然灾害及时预警、报警,技术上已经可以解决。

亡羊补牢的排查

据调查,此次滑坡体长约120米、宽约110米、厚约16米,总计约21万立方米的土石方,顺着地形往下冲,经过一个平坎之后,拐弯冲向赵家沟村民小组的居民点,瞬间就把占地约16亩的居民点覆盖,造成14户民房被完全毁坏并掩埋,2户民房受到冲击受损。如此巨大的滑坡体,让人们不禁对灾害的原因产生了各种猜测。到底是天气惹得祸,还是传闻中的采矿活动致使山体内部被采空,这团关于山体滑坡原因的迷雾笼罩在人们心中,一时间网络上众说纷纭。

1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组组长姜兴武说,此次滑坡有4个原因:第一,滑坡区地形坡度约35度至50度,不利于斜坡的稳定;第二,滑坡区地层土体结构松散,厚度大,自身稳定性差;第三,近一个月来该区出现连续雨雪天气,滑坡区土体受渗透浸润,土体呈饱和状态,自身重量增加;第四,彝良“9·07”地震对该滑坡形成有一定影响。

而据云南省地质调查局的专家介绍,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地貌上属滇东北高原峡谷区。由于昭通市被金沙江及金沙江一级支流小江、牛栏江、盐津河深切割,造成山高坡陡、构造多、地质环境复杂,区域内分布有五莲峰、洒渔河、大关等活动断裂带,中强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因此属于云南省地质灾害极易发区。

为何会带来如此惨痛教训?究其原因是相关部门对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的缺乏和灾害意识认识不够。事故发生后,该县以乡镇为基本单位,采取专人包干、分片负责的形式,深入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陡边坡、山边河边、低洼地带、工矿区等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据统计,镇雄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79处,其中特大隐患点4个,大型隐患点20个。

排查结束后,该县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全天候、全时段监测监控,设置预警信号,划定警示范围,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除险排险措施。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点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预案,强化巡查,随时掌握隐患点地质变化情况。

地质灾害监控需加强

从云南邵通及镇雄县的天气实况数据来看,发生滑坡前,这里的雨雪与当地地质打了一个持久战,持续的雨雪造成了山体过度饱和。但许多人对这个说法产生了质疑,为什么地质灾害发生之前没有发出预警呢?

据昭通市市长刘建华介绍,这个地方历史上未发生过滑坡,在以往的历次地质灾害排查中,也没有发现隐患,不属于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

实际上这个答案并不能令人满意。对于地质灾害监测部门来说,其职责就是要努力实现对地质情况的监测,还要尽量实现对可能的发生地质灾害进行预警,为人们的撤离争取到更多时间。可见作为自然灾害易发地的昭通市相关部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该地区的地质灾害监控还需加强。

46人遇难的悲剧为我们的地质灾害监测敲响了警钟。如何能够更好地做好预报、预警和科普工作,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难题。

技防已可实现预警

据悉,从技术层面上讲,目前已经有了可解之策。基康仪器(北京)有限公司和北京微码特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当前物联网技术、智能传感技术、云计算技术、嵌入式技术、通信和多媒体信息技术,以自主研发设备和应用软件系统为核心,提供一套可靠、实用、专业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解决方案。

日前,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了解到,该所与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格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泥石流次声报警器已用于国内外泥石流防灾减灾中。据了解,泥石流次声报警器是通过捕捉泥石流源地的次声信号,并利用其以空气为介质,约每秒344米的速度、极少衰减并可通过极小缝隙传播等特点而实现报警的。全部装置不仅可以远离泥石流源地,而且可放置在室内,完全避免人为和自然因素的损坏,因而有极好的推广前景。

据该所工作人员介绍,报警器主要是负责整个的信息采集,把方圆十几公里的次声波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传递给指挥中心然后确定其具体的位置和泥石流的强度从而做到准确的预警。泥石流次声波监测报警器采用相应的传感器,通过物联网传输,具有报警信息的远程传输功能和数据离线分析功能,能够实现远程报警、远程监控和远程维护。

此外,部分企业还研发了专门针对自然灾害的远程24小时监控预警系统。该系统由监控探头、交换机、指挥平台构成,并可通过卫星遥感、GIS、GPS信息技术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实现全面预警。当视频监控范围内发现险情,系统会自动预警。

 
关键词: 报警器 物联网

  • 下一篇: 河北应急器材库“兵器”逾万
  • 上一篇: 厦门打造‘1+6+16’应急救援模式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