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部门预算 正文

建设一体化的综合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3-29    来源:中国政协网
核心提示:面对频发的多种自然灾害,面对灾难造成的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我们在痛惜痛心的同时,更多地应该思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灾害损失,即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近几年来,世界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地震、火山喷发、干旱、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等一个个自然灾害给地球带来了一次次难以修复的重创。同样,肆虐的自然灾害也频频侵袭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带、2010年的玉树地震、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等等。面对频发的多种自然灾害,面对灾难造成的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我们在痛惜痛心的同时,更多地应该思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灾害损失,即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一、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防灾减灾管理机构设置方面较多地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灾种的行业垂直管理模式,而这种模式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逐步加大,越来越暴露出响应迟缓、多头管理、效能低下、资源浪费等弊端,在综合性灾害或多种灾害齐发的复杂局面下,很难形成应对灾害事件的统一指挥调度。

2、在应急预案管理方面没有一体化的综合灾害应急预案体系。虽然近几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编制了大量的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是这些由各灾害相关部门起草的应急预案,缺乏全局意义上的宏观设计和总体考虑,可操作性和协调能力较差,在灾害救援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适应多种灾害并发的局面。

3、在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中对防灾减灾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经济建设与防灾减灾应该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认识不够明确,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基础测报设施建设方面支持不够,投入不足,与防灾减灾工作要求不相匹配。

4、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偏重于救灾,而不是在防灾、减灾方面多下功夫,缺乏防范灾害的未雨绸缪之策,更多的是灾害发生后的亡羊补牢之举。

5、在救灾的过程中要没有充分体现自力更生的精神。救灾要以自救为主,互救、国家救助为辅,目前各级政府还没有建立防灾、减灾、救灾的社会动员机制,很多灾区群众在灾害发生后不是积极开展自我救助,而是以“等、靠、要”的思想等待国家和社会力量的救助,造成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利用对灾情的重报、谎报来骗取国家救灾款项的事情发生。

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几点建议

为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轻灾害事件给社会和公众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应从立法、完善机制、机构建设等几个方面加强我国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1、加快防灾减灾综合性法律的立法进程。要打破过去部门立法的模式,努力改变单纯依靠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起草法律法规的做法,拓宽法规起草渠道,探索委托专家起草、跨部门联合起草等新途径,尽快制定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性法律,从法律层面上规定政府在处理灾害事件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处理灾害的法治原则。

2、建立强有力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应急管理体制的科学与否往往直接决定灾害事件应急处理的成败和效率。因此应结合实际,成立一个处理各种灾害事务的综合管理机构。该机构应该是权力相对集中、有可靠资金保证的权威机构,有权对各种灾害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和指挥。同时建立不同层次的灾害专门管理机构和救援力量,根据灾害的种类、规模、灾害程度和社会影响程度等因素,实行分级管理和启动相应级别的指挥和救灾体系。

3、建立应对灾害的快速反应机制。在灾害救援力量的指挥和调度上要充分利用并整合现有的救灾资源,建立和强化各灾种(如消防、化工、地震、矿山等)及军队救援力量之间的支援与合作机制,形成包括应急指挥管理、救援行动指挥、专业救援机构、后勤支援与保障等统一的、强有力的灾害紧急救援指挥体系,力争在最短时间内为政府的救灾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的依据,并组织各种社会救援力量实施救灾行动。

4、各级政府要把防灾减灾工作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应对自然灾害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方配合,协同作战,相对于政府而言,水利、地震、民政等职能部门的权限和号召力要弱很多。上一级政府要把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对下一级政府的考核指标,甚至可以作为一票否决的量化指标。各级政府是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权力机构和责任机构,所以无论是防灾或是减灾,都需要政府牵头,各方配合,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筹建和完善各种设施上加大支持力度。例如:兴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网络、台、站,利用科技的力量做到预测信息尽早共享,并根据灾害预测信息制订减灾预案。

5、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危机的社会应对能力。应在保持我国现有政治和行政动员的基础上建立广泛的、有效的灾害社会动员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灾害应急中的作用。应加强全民的灾害应对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全体社会公民进行经常性的灾害应对教育和准备,加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演练,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做到临灾不慌,临灾有序。例如汶川地震时“最牛学校”的出现,已经向我们展示了经过抗震演练师生们的应急逃生成果,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6、建立防灾减灾管理中的信息披露机制。灾害事件所涉及的公共信息不同于国家安全信息,应该及时、公开、透明地披露,以达到稳定社会和公众信心的目的。开展灾情的信息披露,让公众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过程,掌握一定的灾害自我保护的技能,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应对能力,也有助于加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应对各种灾害的管理能力。

  

 

  • 下一篇: 旅游景区应急广播的技术实现方法
  • 上一篇: 山体滑坡事故的抢险救援方法与注意事项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