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世界各地各种极端天气灾害频频发生,“百年一遇”、“50年一遇”等对灾害的描述性词汇也在媒体上屡见不鲜。各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建立完善的灾备管理体系、健全的应急处理系统等措施,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应对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有着完备的立法。
如美国1950年就制定了《灾害救助法》,规范紧急状态下的重大灾难救助,随后做了重大修改;1967年,美国会通过“911法案”,规定全国只用一个应急特别服务号码911;1977年通过了《地震灾害减轻法》,以规范大地震紧急状态下紧急救援的对策和方法。日本于1947年制定了《灾害救助法》,规定各级政府制定突发性灾害的救助计划,建立救助组织以及做好危机应对的劳务、物资、设备、资金的准备工作;随后又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规范紧急状态中防灾组织、防灾计划、应对灾害危机的管理方法、技术、方案、基本对策等,并颁布《灾害对策基本法实施细则》。
完整的预警自救体系
在一些发达国家,小学就开设专门课程,教育孩子如何应对大雪、暴雨等各种灾害天气,使民众在应对恶劣天气时知道如何进行自救和相互救助,而不会处于单纯等待救援的被动状态。
以2005年美国东北部暴雪为例,尽管雪灾造成15万户停电,但由于人们早就做好准备,家中储藏了防寒物资,因此并未对人们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同时,由于暴雪灾害预报发布时间早,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环卫部门提早紧急行动。如新泽西州交通局准备了600辆扫雪车,并准备随时再雇1100辆车,还准备了15万吨除雪剂。
健全的应急处理系统
灾害的应急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涉及到管理学、公共安全、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统计、项目管理等基础学科与应用领域。
例如,美国就成立处理诸如地震、洪水和飓风等巨大灾害事件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日本成立了防灾省,中央政府设有防灾担当大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防灾信息系统及应急反应系统。首相是危机管理的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负责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络,并通过安全保障会议、内阁会议、中央防灾会议等决策机构制定危机对策,由警察厅、防卫省、海上保安厅和消防厅等部门具体配合实施。
紧凑的纵横合作机制
英国应急防灾机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建立。英国政府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制定了不同的预警防灾体系。一旦发生灾害,英国政府会调动所有应急机制,从陆地、河道和空中提供急救和支援。
英国气象局将“全国恶劣天气预警服务”作为向市民和政府机构服务的一个重点。一旦出现大风、暴雨、暴雪、浓雾和大面积冰霜等灾害天气,英国气象局就会启动预警机制。在警告发出后,该系统会在短时间内,通过因特网、电台和电视台向英国13个区域提供极端天气信息。
在风灾频发地区,铁路、高速公路和地铁管理部门都设法减少在道路两旁植树,以防恶劣天气到来时树木被刮倒,阻碍交通。
突发灾害联动防范机制
德国的灾害预防机制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有机组成。在发生疫情以及水灾、火灾、雪崩等自然灾害时,他们各司其职、协力合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和对社会的冲击。
德国还重视环境管理与生态保护工作。虽然没有单独的“防洪法”,但就防洪工程规划建设和管理、洪水预警、抗洪抢险和灾后救济等不同方面设立具体法规,并指定有关执行部门。抢险救灾工作由德国各州的内政部负责。整个救灾工作由该州内政部长统一指挥。如果洪灾涉及到多个州,则由这几个州的内政部长相互协调。救灾所需经费,主要由保险公司、红十字会、教会和慈善机构承担,联邦政府承担的部分相当有限。
高度重视抗灾减损科学技术
瑞士是雪崩频发的地方,预测和防范雪崩是每年入冬的要务之一。为预防雪崩,瑞士境内不少滑雪场都设立防护网,进行雪道监控,开通警报系统。为降低雪崩带来的危害,在阿尔卑斯山地区还设立多个远程自动观测站,站内配备测量风速、积雪厚度和温度的仪器。观测站收集到的数字传送到达沃斯之后,研究机构即刻分析,每天两次向公众发布雪崩预警报告。
瑞士一家体育公司向滑雪爱好者推出名为“生命包”的气囊滑雪服,据说能帮助他们在遇上雪崩时保住性命。“生命包”的使用方法类似救生衣。遇到紧急情况时,使用者拉下自动充气装置拉绳,气囊开始充气,为使用者提供头部保护,保证使用者在随崩塌的积雪下落时不发生翻滚,头部始终向上。这样可以避免使用者头部受猛烈撞击而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