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升北斗终端设备的全方位配给
首先,地震灾害发生后,一般会随之发生余震、洪水、疫情等众多的次生灾害,这些次生灾害会增加道路和河道疏通、灾情评估、灾后重建等工作,因此,需要为救援部队、灾害评估人员、灾情检测站、救援车辆、救援直升机等配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端,这样就可以对人员、车辆、飞机定位监控,实现灾情信息的现场采集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科学指挥及调度。 其次,灾后重建的重要部门可适当配备指挥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备,各乡镇、行政村配备基本型用户接收终端。这样,在重建过程中,如果发生余震等次生灾害,便可配合北斗终端实现快速互通信息,准确判断灾情,实现远程指挥调度。 最后,在地震多发地区,建议将北斗终端设备作为标准配备,这样有助于今后突发地震时,当地能第一时间传递地震信息,特别是在通讯、电力完全中断的情况下,准确、及时地传递地震信息。
2、建立中国防灾减灾天基信息保障系统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一次重大自然灾害都会影响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极大损失。只有通过对自然环境进行全面、长期、有效和连续不断地监测,测量变异参数,才能确定灾害预兆,有效预警,并对灾情进行监视和评估,第一时间内获取震中的受灾情况,特别是受灾群众位置、受灾区域破坏程度、受灾区域地貌状态,可为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中心及支持单位的正确决策、科学组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只有及时获取和处理受灾情况信息,才能高效调度各种应急救灾力量,实施应急救援。
防灾减灾天基信息保障系统一般由预报监测信息卫星、灾情监测信息卫星、应急通信卫星和导航定位卫星四部分组成。其中,预报监测信息卫星由气象卫星、环境灾害监测卫星、地震电磁监测卫星组成。通过这些卫星所获取的气象、水文、地磁、地面云层温度数据、电视云图以及红外和雷达图像等资料,用来预测和判读地震、洪水等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大量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电磁场和电离层存在异常现象,新的电磁观测方法和卫星电磁观测技术的应用,将在地震预报和地震语境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灾情监测信息卫星由资源卫星等对地观测卫星组成,利用卫星图像配合地面信息系统详细确定大范围、大面积泥石流、山体塌方、洪涝等灾害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应急通信卫星由通信卫星、直播卫星及移动通信卫星组成,这些卫星可保障天地迅捷的媒体信息交换。导航定位卫星用来发送导航、定位和授时信息,以及完成搜索救援和指挥调度任务。
防灾减灾天基信息保障系统将上述四部分信息综合、判断及处理后,把分析结果报送各级有关灾害信息处理中心,融合地面物理信息后,再送防灾救援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可以直接通过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进行调度指挥。因此,作为空间基础设施,集卫星导航、卫星对地观测、卫星通信和卫星气象于一体的防灾减灾天基信息保障系统,需要早规划、早实施,并尽快投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