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部门预算 正文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七个问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11    来源:应安网
核心提示:现代社会的突发事件,意外性强、力度大、发展快、扩散效应明显,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反应。反应得越早,就越主动,否则就十分被动。

现代社会的突发事件,意外性强、力度大、发展快、扩散效应明显,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反应。反应得越早,就越主动,否则就十分被动。反应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应急管理的成败。所以,管理学家福斯特将“迅速反应”作为危机管理的首要特征,要想实现这一原则,就必须提高我国各级政府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本文就此问题需要紧紧把握的七个问题作以探讨。

第一,政府确定自己的职能定位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政府应急处理中,常常有多种方案提供给决策者选择,在这种选择具体方案的背后,实际上也是各种价值观的较量和选择。由于公共突发事件都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要求决策者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有所取舍,作出抉择。在各种目标中,最重要的是人,是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生命权是极为重要的基本权利,岂能视生命为儿戏?中央一再要求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危机管理和应急机制正是一种在社会非正常状态,即危机状态下保障人民生存权力的体制,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将人放在首位,不仅可以化解相关受损失人心中的怨恨,还可以赢得社会公众的支持和同情,这样就为政府的危机处理行动赢得了宝贵的舆论支持。因此,无论在经济转轨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碰到什么困难,都应始终树立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生命作为基本准则,用以确定政府必须具备的基本职能,用以安排各项改革与目标的轻重缓急,用以协调具体工作中的各种冲突,从而确定各级政府的应急职能定位。

第二,必须以政府为主来建立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和方案

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坚持统一指挥,密切协同。各地各部门遇到突发事件,必须无条件服从各级政府的统一安排,作到快速反应、快速处置。部门之间加强协调,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密切配合。SARS危机事件中,突出暴露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病,如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方式复杂化。这些弊病严重影响和迟滞了SARS初期预防,以致造成了几近不可收拾的蔓延之势。同时,政府部门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机制中有着巨大的外部社会效应,其明显的公共产品特性使得这一体系的建设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来实现。因此,解决突发性公共事件必须以政府为主,通过政府配置公共资源来完成。

第三,必须把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应急能力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在SARS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事发地政府的主管部门、该部门所隶属的本级政府和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利益僵局。如在宣传管理部门的报喜不报忧、多报喜少报忧的传统宣传方式的惯性影响下,以及揣摩领导意图讨好领导喜好的官本位体制下,事发地政府的主管部门在上报时不得不再三权衡对自己的利弊得失。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政府应急能力的建设并不是某一个具体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投入问题,而是由政府应急职能、应急体制、应急投入等构成的一个系统,并且其基本的统筹次序应该是“确定应急职能、应急投入等构成一个系统,并且其基本的统筹次序应该是“确定应急职能范围,构成应急体制框架,安排应急投入资源”,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整体应急处理能力达到最大化。

第四,必须界定清晰、明确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的应急职能

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对处置是政府对于有可能对国家和社会安全、稳定和发展构成严重影响的处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职能应当清晰和明确。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危机管理的划分和主要内容应该十分准确;二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在体系中的职能分工应当相对独立、相互信任、相互协调;三是服务于职能发挥的基本资源储备、信息体系建设应是比较配套。

第五,必须构建完整、连续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的应急体制

建立健全的社会危机应急决策机制是我国政府工作的一项当务之急。健全反应迅速运行良好的应急体制,首先,要求社会每个成员对危机有清晰的认识,对危机感受敏锐,在危机前兆阶段就将之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要辅以良好的技术手段,建立公共信息监测网,这是一个常备不懈的机制。一旦危机发生,要有应急决策机制,很快作出应急决策。因此,应急体制的构建应包括三个方面:即危机爆发前的预警,危机管理的知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危机管理的计划系统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提高对危机的预见;危机爆发后的应对措施,建立危机管理的指挥系统,专门的反危机基金储备,危机管理的监测系统;危机结束后的考评系统,建立危机评估系统,危机复原系统,危机管理学习、创新系统。

第六,必须有预见切合实际的做好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的应急投入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投入,特别是公共卫生体制的完善和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投资周期长、投入总量大,建成后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公共资源配置上往往不能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但考虑到在无准备情况下一旦危机爆发后的成本,这样的投入还是应事先安排更为经济。更为重要的是,提前应对所体现出的体制优越性,政府信任度、国际影响力等都将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我国正处在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倾一国财力去建立一个像美国一样的应急机制显然又是不可取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发展和公共事务管理水平才是比较适宜、相对最佳的途径,因此,尽管应急机制的建设十分必要,但建设的速度、程度又必须切合实际,量力而行。

第七,必须不断完善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的应急能力和方案

抗击SARS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到战线拉长与病魔对峙的阵地战,还有接下来的持久战,都显示出这场“战争”的艰巨、复杂和规模之深之大。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解决和管理来源于运行高效、配合紧密的危机管理机制,这一机制的构成包括有效的行政运行体制,资源充实的医疗体系以及多元化的信息系统。美国建设这一应急机制花费了近30年的时间,我们可能需要更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我国各级政府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信心,不断挖掘潜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的应急能力和方案,尽快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应急运行体制。

  (咸阳市秦都区应急办主任王宗权)

 
关键词: 应急能力

  • 下一篇: 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几点建议
  • 上一篇: 社区应急能力建设探索与实践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