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部门预算 正文

地震灾害预防和应对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3-04    来源:应安网
核心提示:地震灾害的预防,是指在地震前为避免和减轻地震灾害所做的预防工作,分为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两大类。

一、地震灾害预防

地震灾害的预防,是指在地震前为避免和减轻地震灾害所做的预防工作,分为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两大类。

(一)工程性防御措施。根据地震动参数区划和经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对建筑物采取抗震设防措施。对新建工程按抗震设防要求和《建筑物抗震设防规范》及各行业的有关规范或标准设计,进行施工;对已建未进行抗震设防的建筑物采取抗震加固措施。

(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采取的社会防御性活动。包括:建立健全防御地震的工作体系;制定和实施防御规划、计划;组织开展地震科研、预测预报;开展有关宣传教育;推进有关立法;制定应急预案,组建紧急救援队伍、储备应急、救灾物资、资金;做好震灾预测,次生灾害防范;开展地震灾害保险等。

二、地震灾害应对措施

目前,名山县的地震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地震监测手段只有1台数字强震动台,整体防震减灾功能严重滞后。如何提高名山县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我县的实际,制定以下地震灾害应对措施:

(一)加强城乡抗震设防

1.科学做好城乡规划建设方案。县发展改革、城住、国土、水务等部门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进行项目和工程抗震设计的审批管理。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抗震设防。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重视地震安全性问题,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对城乡建筑的影响(严禁在地震活动断层、软土层、沙土液化层上建筑),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研究,为国土利用、城乡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开展城区震害预测研究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开展城市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提出抗震性能意见,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进行督促其加固、改造,并建立工程建筑抗震设防档案数据库;以城乡探测结果为必要的科学依据,将探测结果应用到规划建设中,合理规范布局,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城乡综合抗震性能。

2.全面开展抗震设防和安全性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了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必须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其他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对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将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报送有关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审定。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督检查,确保建设工程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二)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加强地震宏观监测、地震速报、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建设,明确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三员”作用,巩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社区的示范效应,通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五进活动,将地震科普知识纳入各种培训,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地震、认识地震,懂得基本的防震避险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救技能,从而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信心,消除对地震灾害的恐惧。

(三)强化地震应急工作

1.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学校、乡村、社区、重要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地震应急预案,建立预案管理体系及数据库,加强预案监管,狠抓预案落实。重点发挥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单位的示范效应,开展学校和重要单位、场所、部位的演练工作。一要建立组织有力、决策科学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包括应急通讯系统、会议系统、信息报送和数据传输系统、手机短信发送平台、综合数据库等,要构建反应灵敏的地震速报信息平台,把各类灾害信息及时汇总上报,为科学的应急决策提供依据做好地震应急工作的组织保证;二要强化政府部门间以及对外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为政府各部门地震应急联动搭建一个信息平台,互通信息,相互协助。将应急决策及时传达给部门,快速开展地震应急行动。

2.建立素质过硬的应急反应队伍

开展灾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建立专业救援队伍是关键,素质过硬、行动高效的专业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能够在震后及时开展救助工作,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应急志愿队伍是必要的补充,地震发生后(破坏性地震),应急志愿队伍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指导群众紧急疏散和开展自救互救。

3.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地震等应急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广场、公园、体育场馆,合理规划布局。配备必要的标志牌、线路图等设施和必要的生活用具库,有效降低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确保维护灾后社会稳定的目的。

 
关键词: 防灾减灾 应急救援

  • 下一篇: 新品推荐:BJQ6307便携式应急救援升降工作灯
  • 上一篇: 应急救援及演练预案的特点及基本原则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