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在组织救援工作方面有显著改善。但值得思考之处也依然存在:如何能让处于地震多发带的居民拥有自救设备?自建房屋是否应提出明确的安全要求?面对拥堵的生命通道,是否该明确民间救援的规则?媒体的灾难报道何时能走出情绪化?是否该完善与损害相匹配的应急反应措施?
【地震多发区居民应具备基本自救设备】
说起地震多发区,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日本人会时刻提醒自己“如果今天发生灾害怎么办?”,整个国家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防灾意识。在学校里,每个学生都配有质量过硬的安全帽和黄色防灾背心,平时就放在座位旁边。这样的配备,不仅在学校是常态,每个家庭也把自救设备的保持当成一种常态。政府和公司会给每人免费配置“防灾应急箱”,里面最重要的六样东西:橡胶指垫的棉手套、应急食品、清水、蜡烛及火柴、保温雨衣和强力尼龙包。
在同样是地震多发区的云南,2011年下发了《云南省防灾应急“三小”实施方案》,要为全省内约1310万户家庭发放1本防灾应急小册子,配备1个小应急包。而这样的计划需要至2015年才能够完成。在2010年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时,某媒体随机采访的30个人中,只有一位家里有急救包,还是主人留学日本时带回国的。

【自建房造成生命损失最多,安全要求应更明确】
在此次地震重灾区宝兴县,房屋几乎全部受损,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之所以许多人家的房屋在地震中受损、倒塌,除了地震本身很强烈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房屋的质量不过关。
在一些农村地区,住房基本为自建房。大部分盖房者不懂得抗震技术,只是凭着经验和习惯盖房。而且为了省钱,很多人会选择使用便宜的水泥空心砖,水泥的标号及用量都不充足。这样的房屋质量不行,盖房者自己也是清楚的。
更重要的是,在地震多发区,震后房屋重建的费用大部分有老百姓自己承担,政府帮助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比如2008年盈江地震后,政府给受灾户都分别发放了数额不等的经济补贴,其中重新建房的人家,如果完全按照政府规定的质量标准,就可以获得1万元现金补助,但是最后愿意领取这1万元的村民很少。
当地村民说:“按照政府的标准盖房差不多要10多万元,但按照我们自己的传统习惯盖房七八万就够了,不是我们不想要那1万元,而是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即使是七八万也是东拼西凑,加上银行贷款才行。”
由此可见,即便政府有对自建房的安全标准,但限于经济能力,大部分的房屋依然达不到安全标准的要求。

【让热情变成专业,民间力量该有规则】
在此次地震救灾中,我们也听到了另一种声音:4月21日10时,网友WongPok在微博上呼吁,“跪求社会志愿者们,不要再去芦山和宝兴了!”,“给救援部队让条路吧!”。截止当天17时,这条微博已得到13万之多的转发。据新浪前方通讯员报道,“大量非相关人员的涌入,使救援现场无序混乱。”据央视报道称,“因各路救援盲目涌往灾区方向,现雅安地区道路拥堵,伤者出不来救援进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