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实战出发,提高人员素质,改革训练内容
抢险救援的专业化客观上要求从事灭火的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文化、业务、身体和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抢险救援工作,可以说,素质已成为最重要的战斗力资源,成为战斗力生成及其水平的最主要标志,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培训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培训教育系统,加大培训的力度,要做到“全员、全面、全过程”的培训。同时要加大从地方院校大量选拔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力度,充实干部队伍,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并要做好内部培养,大胆给干部压担子,送优秀干部到基层锻炼,或选派到其他部队或地方部门见习,把高学历与实战经验相结合,培养经验丰富、知识丰富、适应性好、能力过硬的复合型抢险救援人才。在训练内容上,目前很多消防中队在进行训练时依然是“一架拉梯,两盘水带”的传统方式,与实战严重脱节,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的抢险救援训练工作,应当贯彻“练为战”的指导思想,深化岗位练兵,以作战需求为牵引,大力加强针对性训练,使岗位练兵最大限度地贴近实战,做到训战一致,要在深入研究抢险救援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加强专业理论方面的学习,熟悉掌握各种灾害事故起因、特点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处置对策;要了解掌握各种抢险救援器材的工作原理、性能及防护要求;同时应结合现有装备,加大训练改革力度,科学合理地设置训练项目,不断完善模拟训练设施,努力使训练贴近实际,使战斗员无论在处置程序、救援要领、注意事项以及适应性和心理上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同时提高指挥员的现场指挥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以达到在接近实战中练技术、练战术、练谋略、练指挥的目的。切忌脱离实际,成为中看不中吃的空架子。
(三)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抢险救援预案
古人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制定预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抢险救援预案是执行抢险救援任务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关乎任务的成败,必须认真对待。应当组织专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责任区内的道路、水源和气象等情况,掌握重点单位的分类和数量,掌握责任区易发灾害事故的种类、特点及处置措施;摸清灾害事故源单位自有的消防设施、设备种类、性能状况以及周围毗邻建筑物的情况等;掌握防护此类灾害事故现有能用的设施种类、数量、性能状况及调用方式;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制定处置预案,报请政府批准,印发相关单位,并适时组织实地演练,必要时组织联合救援演习。如在演练中发现预案与实际情况不符或情况变化时应及时进行修改并通报相关单位。
(四)建立以消防部队为主体的抢险救援体系
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涉及到众多的政府部门和单位,较大的灾害事故甚至需要全社会动员,故必须建立中国特色的抢险救援体系。
通过实践证明,我国消防部队在参与抢险救援过程中,无论是人力、物力都与繁重而艰险的救援不相适应,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我认为一方面是要以消防部队为主体,提高自身的作战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发挥其作用,建立由政府牵头,公安消防、交通、电力、水厂、煤气、化工、通讯等相关部门参与的抢险救援体系,制定救援预案,实施抢险救援演习,要从抢险救援的全局出发,主动搞好协同配合,使之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同时应成立由党委、政府领导为总指挥,公安、消防、驻军、化工、医疗、交通、环保、民政、邮电、气象、宣传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有关专家为成员的灾害事故抢险救援总指挥部。总指挥部应定期分析研究本地灾害事故预防工作形势及问题,制定应急抢险救援程序,明确统一指挥要求。在灭火救援过程中,利用统一指挥和联动机制迅速调集社会现有的各种警力和专业力量,执行人员疏散、现场警戒、人员救护、物资供应等任务,使消防部队能专心完成主要处置任务,以达到在出现事故时,各方面都能积极行动起来,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在这方面河北总队组织开展的“河北公安消防部队唐山协作区跨区域反恐演习”的做法值得借鉴。
当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类灾害事故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危害也越来越严惩重,同时,美国“9.11”事件后,防范和有效地处置暴力恐怖事件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消防部队处置恐怖暴力事件中更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因此,消防部队承担社会救援和救助活动,是党和政府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消防部队应当不辱使命,认真分析灾害事故的新特点,积极迎接新的挑战,找出适应新的灾害事故的对策,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投入抢险救援工作当中,确保消防部队在各种抢险救援面前冲得上,打得赢,努力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