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包是日本家庭中的必备品,里面有最重要的6样东西——橡胶指垫的棉手套、应急食品、清水、蜡烛及火柴、保温雨衣、可以扯成绳子的强力尼龙包。这些基本上MADE IN CHINA的急救包,一般都会放在睡床下,而在中国这绝对是稀罕景象。
一个家庭必备的急救包,只是日本人自觉防灾减灾的一个例证。当面临地震灾害、台风灾害、火山灾害之时,日本人多数都能从容面对,这是为什么?因为日本人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应急演练。怎么跑,怎么保护身体,等等,都是大家要学习的本领。可是在中国,又如何呢?正如马芳所说:“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这方面的常识教育。”笔者也是这样。

急救包是日本家庭中的必备品,里面有最重要的6样东西——橡胶指垫的棉手套、应急食品、清水、蜡烛及火柴、保温雨衣、可以扯成绳子的强力尼龙包。这些基本上MADE IN CHINA的急救包,一般都会放在睡床下,而在中国这绝对是稀罕景象。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文健组织的课题小组专门在南京300名市民中做过一项随机调查显示,28%的人对防灾救灾知识略知一二,其中仅10%的人了解基本常识。看来,和笔者、马芳一样缺少防灾减灾知识的人不在少数。
防灾减灾,任重道远。如何改变我们防灾减灾知识匮乏的局面?很多人都在思考。今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第二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以“防灾减灾从社区做起”的主题确实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只要方法得当,从社区起步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原因很简单,社区是组成现代城市的基础细胞,当城市遭遇灾难时,社区居民不仅是受害者,更是抗击灾害的主体。而且,因为生活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以及相对密切的社会交往,所以,具备共同抵御灾难的基础。
既然基础存在,那么如何提升社区的抗灾能力?不妨效仿经验丰富的日本。
首先“大地震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是从日本政府官员到普通市民尽人皆知的一句口号,可见防灾减灾意识之强。中国的社区也可以从增强意识入手,在小区里,在居民楼中,设置宣传栏、播放宣传片,随时随地向大家介绍防灾减灾知识。
第二,日本人一直认为“自己的社区,自己保护”,救灾不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更发动社区中居民的力量。通过建立功能较全面的救灾志愿者组织(包括信息组、消防组、救护组、避难诱导组和饮食供应组),开展有效的应急演练、寓教于乐的学习,等等,把防灾减灾的知识传输给社区居民,实现灾难来临时人人能自救、大家可互救的理想状态。
日本值得借鉴的经验还有很多,笔者就不一一赘述,希望能以此抛砖引玉,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