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一些外部效应跨区域型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如环境污染、公共卫生、重大生产事故灾难救援等,这类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广,处置难度大。目前,我国突发事件应对主要还是采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区域处置模式,客观上导致应急管理区域、部门间职能分散、交叉和缺位现象时有发生。现行体制在应对跨区域型突发事件时显得力不从心,一旦发生跨区域突发事件,只能组建临时性应急管理指挥机构,资源和信息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整合,造成应急处置反应速度慢、应变能力差、信息失真和区域、部门间联合行动难的现象,从而贻误应对危机的黄金时机。跨区域型突发事件处置是一个大范围合作的过程,区域间协同联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处置的效果。总的来看,区域联动建设需重点完善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共享。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反馈是应急处置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应急处置的判断和决策。在属地化管理体制下,信息传递是按行政层级进行的,封闭性较强。对于跨区域公共危机来说,随着事件的发展演变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与信息,受体制的限制,单一部门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获得充足的、有用和真实的信息,从而无法为正确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基础。破解信息障碍有赖于区域间在相互合作基础上,建立起区域信息共享机制,共享范围包括前期危机监测预警、现场处置、善后恢复等环节;共享内容包括区域内的自然状况特征、风险因素和脆弱性以及应急资源储备状况等情报信息。相关区域之间以书面的形式实施承诺,做到对危机信息源的持续跟踪监测,及时分析整理所获取的危机信息、数据、资料,实现联动区域、部门同步共享。
资源共享。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实行的是分灾种、分部门的单一灾害应急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应急资源储备是部门化和地域化的,当跨区域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城市应急资源储备往往较难满足应急救援的调度需求,需要区域间资源共享。应急资源区域共享范围包括应急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应急资源共享,首先需要完善应急资源的网络结构,让应急联动区域的联动部门知晓周边地区存储的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和储备地点,专业救援队伍的数量和救援装备等信息以及已有资源与应急需求的关系。其次需要完善区域应急物资储备和快速调配体系,在对本区域重大风险源评估的基础上,完善应急资源储备,科学确定所需要储备应急物资的数量、质量以及储备场所等,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将应急物资从周边地区快速调度到灾害现场,并与相邻地区、部门签订互助协议以及与社会专业服务机构、物资供应企业等机构签订互助协议。在理顺应急物资区域联动体系时,也需要完善应急物资的补偿机制,因为应急资源区域联动是一种区域合作的模式,所需的资源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区,尤其是应急资源的区域协作,是一方对另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帮助,需要给予一定的补偿。建立应急资源联动的各行政区需要商议制定合理的补偿方案,在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等。
联席会议。提升区域间的协同运作和应急联动,需建立一个具有足够权力且能有效动员、指挥、协调、调度各方面资源应对危机的跨区域中枢指挥系统,形成联防联控的危机处理体系。我国目前对跨区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尚未形成和建立专门的应急指挥、协调部门。可以考虑将建立区域应急联动联席会议制度作为区域应急联动的长效机制,并建立区域应急办主任会议制度(联席会议联络员会议),由应急办主任会议沟通协商并布置具体应急联动工作。联席会议主要围绕区域间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相互配合、队伍建设、加强联动等机制问题进行定期磋商并达成共识。同时,在跨区域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应及时把经验性举措总结上升为区域间应急联动的合作章程,规定相关区域在应对跨区域公共危机中的职责以及相应的联动办法,使公共危机下的信息沟通、应急处置、资源调拨与分配、危机责任追究、受害方利益补偿、应急演习的组织与实施等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固定下来,督促各区域积极应对跨区域公共危机。
技术平台。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区域应急联动指挥技术平台,是实现区域应急联动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辅助决策的硬件基础。区域应急联动指挥技术平台主要由危机预警和灾情收集、决策技术平台、数据资源管理平台等构成,能够提供应急所需的信息和决策方案等技术支持。需建立区域间基础数据库,确保联动区域间经济社会、灾害特征、基础设施、预测预警信息、应急物资资源、应急管理人才资源等数据资料共享。强化危机预警、预报和信息收集,加强对不同类型危机的分析,提高危机信息预警、预报的准确度。公共危机发生后,数据资源中心和灾害信息反馈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和共享,为指挥机构开展应急管理活动提供第一手信息依据,在24小时以内通过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将灾情和应急救援情况及时准确地报告,并通过应急决策技术平台的辅助决策,使应急管理部门迅速做出反应,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采取应急措施。
建立区域应急联动运行机制的目的是有效地利用区域现有资源和公共管理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地区的整体优势,提高区域整体预防能力、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和救援能力、灾后快速恢复与重建能力,最终减轻区域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