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产业观察 正文

上海打造防灾救援“产业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14    来源:文汇报
核心提示: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董锡健建议,上海应率先系统研究防灾救援产业,补上这块紧迫的“内需”。只有“软硬结合”,才能化解高层建筑火灾逃生“无门”、城区水灾被淹汽车逃生“无助”、燃气泄露报警“无声”、高架路车险救助“无力”等困境。

不用不急、用则急需,国内救援产业供求严重脱节,有关专家建议 打造防灾救援上海“产业港”

在防灾自救理念提升的同时,还亟需强有力的防灾救援产业作支撑。前天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董锡健建议,上海应率先系统研究防灾救援产业,补上这块紧迫的“内需”。只有“软硬结合”,才能化解高层建筑火灾逃生“无门”、城区水灾被淹汽车逃生“无助”、燃气泄露报警“无声”、高架路车险救助“无力”等困境。

发达国家门类齐全

大规模的“钢筋水泥森林”带来的城市病,是世界各国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在城市化程度更高的发达国家,防灾救援产业早就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董锡健介绍,发达国家的防灾救援产业融入了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物联网感应与新型材料等当今高新技术,门类更健全、品种更繁多、功能更完备、覆盖更广泛、使用更便捷、水准更先进,成为一个完整、独立与成熟的“门类产业”。

其中防灾救援设备包括遥感设备、无人机探测系统、生命探测仪等。救援保障设备包括仓储车、救援应急指挥车、起重气垫及临时路面等。通讯设备则包括短波电台、移动应急通讯车、应急通信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等。至于防灾救助救生的用品,更是举不胜举。包括车用应急尿袋、折叠应急安全帽、防灾应急套装、防灾应急包、救援逃生绳索、应急维生食等,多达数百种。

国内市场几乎空白

然而在国内,“不用不急,用则急需”的产业特性,却造成供求严重脱节。不但没有应有的位置,或单列的业态“门户”,更没有得到特别的关注与应有的重视。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07年11月13日,与防灾救援产业概念相似的应急产业在政府的正式文献中首次出现。此后,工信部2009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工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制定应急工业产品相关标准,促进应急工业产品推广。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将“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作为单独产业类别鼓励发展。

董锡健分析,现行产业政策分散于各个法规、各个部门文件中,组合性不足。尤其缺乏顶层设计、宏观谋划,全国性应急产业分散在各个领域,没有通过系统性政策引导进行有效整合;一些政策停留在一般化的要求提倡上,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

对此,就曾经有工信部负责人说,目前各地千军万马着力发展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高端制造业,而目前国内最急需的“城市防灾救助用品”问津者甚少,导致产品在国内市场几乎空白。

上海应该率先突破

董锡健建议,作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城市,应率先国内其他城市,创意建立具有指标意义的“国际城市防灾救援产业上海产业港”;特别是政府各部门要协调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形成包括跨部门应急产业统计、产品情况调查在内的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机制。

具体来说,产业港可以引入“城市防灾救援救助产业”的前沿研发机构、国际著名公司、全球营销机构,以及政府集成采购团体入驻;同时瞄准最高端、前沿、先进的技术、产品和研发实力,真正为国内产业的发展起到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

董锡健提出,上海可以考虑建设“互动体验馆”,情景模拟辅以“声、光、电、机”现代科技与三维技术,装备齐全的防灾救援配置,营造或再现城市防灾救援救助全景全息互动体验区,让观摩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进行一次立体的科普体验。

 

  • 下一篇: 王勇: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保障群众安全
  • 上一篇: 应急救灾包应走进平常百姓家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