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产业观察 正文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安全产业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2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核心提示:“安全产业是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动提供专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这是2012年8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安全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中对安全产业的明确定义。
  一、我国工业安全生产成绩与机遇并存

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内容,“安全有保障”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源头抓起,指导工业企业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紧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主线,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引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了工业安全保障能力。一是整体素质明显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HSE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已在部分企业应用;二是工艺技术改造升级明显加快,先进适用安全技术得以推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三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稳步推进,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监控监测预警、人机隔离自动化操控等装置和系统中大量采用;四是工业管理部门安全生产指导管理职能定位进一步明确、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与安全监管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工业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优化,企业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比2005年,工矿商贸领域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下降了26.4%,重点工业行业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下降了38.4%。2011年比2010年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事故死亡率又下降了11.7%。

“十二五”时期,是安全生产状况由明显好转向根本好转目标迈进,确保国务院确定的“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目标实现的攻坚阶段。“转方式、调结构”是“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中心任务之一,安全发展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在《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年—2015年)》中对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做出了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一是在“十二五”技术改造专项工程方面,将加大化工、有色、民爆等行业安全生产改造力度;二是要提升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强制性淘汰;三是在重点领域发展导向方面把安全生产装备,物联网研发、产业化和应用示范于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服务等的发展列入其中。

二、我国工业安全生产挑战和问题同在

我国工业发展已进入“重化工时代”,安全生产压力不断凸显。虽然2011年我国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有大幅下降,但是各类事故起数达34.8万、死亡人数达7.56万、重特大事故达72起、死亡1113人。各类事故总量依然较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另外在一些地方、行业和企业还不同程度存在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安全管理和监督不到位、隐患治理整顿和应急处置不力等问题,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

放眼全球,发达国家安全生产状况较好、安全生产事故较少发生。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长期发展工业的优势,构建出一套完善的工业安全生产体系和发达的安全产业,有效地降低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分工优势,将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全球安全生产压力凸显,而发达国家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和生产效率稳步提升的局面。随着全球经济日益活跃,新兴工业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工业化进程加快,但其安全生产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实现同步发展,安全生产问题日益突出。从横向对比来看,发展中国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安全生产水平上仍有差距。以我国为例,十年来,煤炭产能提升近2.5倍,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88.6%,达到0.564,而美国2011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仅0.019。虽然我国煤矿存在着井工矿比例高,开采深度大等诸多客观条件,但较大安全生产差距仍需我们警醒。

我国工业安全生产需要面对的形势:一是面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重化工产业的升级过程中,已出现了重化工产业转移与安全防范机制脱节的现象;二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企业对能源、原材料等方面需求上升,同时片面追求利润,忽视安全生产;三是农业人口向工业领域大量转移,部分务工人员受家境和个人技能所限,被动进入危险作业场所,加上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缺乏,更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我国工业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工业是全国安全生产的重点行业领域,重化工比重大,高危行业增长迅速,结构布局不尽合理,行业准入、安全标准亟待进一步完善,安全专用技术装备发展相对滞后,都成为制约工业安全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工业行业各项安全生产标准和管理机制尚待完善;二是安全产业发展滞后,制约安全生产水平提升;三是市场经济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四是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机制亟待完善,安全生产文化建设进展缓慢。2012年上半年我国钢铁、石油、化工等工业安全生产重点领域安全事故频发,显示工业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安全产业发展

(1)建立工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工业行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立过程涉及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做好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布局规划、完善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突出安全生产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及搞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等多方面,通过建立工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工业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重点行业(领域)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职业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目前,我国煤炭、建筑、交通、铁路、民航以及工信部所管理的民爆行业和通信业等行业,行业管理与安全监管都是同一部门负责的。石化、化工、冶金、建材、有色、机械装备、选矿业、轻工、纺织等其他行业,包括部分省份经信委负责的煤、电、油、运等行业,安全监管和行业管理是分离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由安监部门负责。工信部成立以来,重点是突出“指导”管理。努力做到既不“缺位”又不“错位”,与安监部门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工业管理部门重点从源头抓起,从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角度,制定行业准入政策、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规范,在预防上下功夫。 随着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逐步建立,全国地方工业管理部门安全生产指导职责也得到了逐渐落实,指导管理体系正在完善之中。在省级工业管理部门中,有25个省市自治区在工业管理部门中确认了承担工业安全生产指导或管理职责的处室,其中河北、河南、安徽、陕西、甘肃、重庆、贵州、内蒙古和新疆等9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安全生产处;还有福建经贸委与安监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岗双责”制度。今后,将进一步落实省、市、县三级工业部门安全生产指导管理职责。推动制度建设,建立起内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专家组技术支撑和政策咨询作用;建立同各行业安全监管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的管理联动机制。依法参与事故调查处理,配合做好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强化工业行业安全生产的源头预防、企业管理、监督检查、教训汲取的闭环管理。

(2)安全产业大有可为

“安全产业是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动提供专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这是2012年8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安全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中对安全产业的明确定义。这一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安全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从事安全产业的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安全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比较落后,安全产业尚不能满足安全保障活动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安全产业(含应急救援装备)规模估计在2000亿—2500亿元。其中:个人防护产品约250亿元,安全监控系统约650亿元,安全监控仪器仪表约100亿元,安全材料约400亿元,消防设备约200亿元,应急救援约300亿元。

据有关部门预计,按年增长率约12%计算,2015年我国安全产业有望突破50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和山东“十二五”规划的安全(应急)产业目标均超过了1000亿元,各地已经建设和启动的安全(应急)产业园区主要有广东东莞(100亿元)、安徽合肥(250亿元)、四川绵阳(200亿元)、浙江乐清(200亿元)、江苏南京(100亿元)、北京(500亿元),总规划超过了3300亿元。

(3)安全评价、安全教育等服务业蓬勃发展

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共有甲级资质安全评价机构159家,乙级资质安全评价机构282家,安全评价人员约1.9万人;全国有一至四级安全培训机构3661家,专职教师2万余人;全国设置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127所,其中有博士授予权的20所、硕士授予权的46所,在校生3万余人。

发布《关于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目的就是培育和壮大安全产业市场:一是引导促使企业和各级政府加大安全投入,在提升企业和社会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时,培育和扩大安全产业市场需求。二是规范安全产业市场秩序,加强对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三是加速构建安全服务体系,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到2015年,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安全产业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产业法规标准体系,安全产业市场规范有序、良性发展,全社会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下一步就是尽快落实《关于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的各项任务,真正把安全产业发展,作为工业安全生产源头治理最好的体现,为我国安全生产提供更具保障的装备和服务。

 
关键词:

  • 下一篇: 吉象消防成功研发家用火灾应急箱
  • 上一篇: 友安消防:责任和创新开启应急逃生器材市场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