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救援特点
1.携带装备少。跨区域参加地震灾害救援,一般采用空运等方法进行人员装备的跨区域运输,通常每架载客飞机的货舱运力不超过1.5吨,因而装备携带能力有限。到达灾区后,由于道路被毁,往往需要徒步开进。
2.救援到场晚。特大地震发生后,一般调集力量都根据道路远近,分成几批从各省调进,同时由于机场和车站、道路因地震破坏,由于各种救援和社会力量纷纷短时间涌入,跨区域救援力量一般到场较晚,很多救援力量赶到现场时间都错过了震后前3天的黄金救援时间。
3.人员埋压深。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被困群众处在容易获救的位置,一般都由灾区群众和解放军、武警官兵救出,需要跨区域消防力量营救的,一般都是深度埋压在倒塌建筑内部人员。在没有吊机等重型装备情况下,完全靠官兵用小型消防装备破拆救人,每个人的营救都需要大量时间。
4.现场危险多。跨区域消防力量进入灾区救援,一般都是到震区中心救援,每天余震仍达数百次,行军途中负重官兵随时要面临塌方危险,在营救过程中官兵进入建筑内部,都要面临余震造成建筑二次倒塌的危险。
5.后勤保障差。特大地震发生后,跨区域消防救援力量所承担的救灾地点一般处于地震中心,由于无水、无电、无通信和道路不通,后勤保障无法实施,灾区救援条件极为恶劣,无饭吃、无水喝、无房住、无通信的恶劣生存条件,使官兵在救灾过程中,只能挑战生理极限来进行灾害救援,困难较大。
二、建筑倒塌特点
综合汶川地震中心建筑倒塌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或为几种情况的综合:
1.整体崩塌。主要是80、90年代建设的砖墙承重、预制板屋面的建筑结构,经过地震短时间剧烈颠簸、摇晃后,砖墙迅速裂解失重,预制板屋面互相散开,造成建筑整体崩塌,建筑倒塌后如同炸弹炸塌,墙体、预制板块密集交错坍塌,此类建筑被困人员生还可能性较小,被困人员主要集中在屋内的衣柜、桌椅、床体附近。
2.V字型倒塌。一般是大空间房体,主要是会议室和工厂生产车间、大型超市等,建筑屋面承重较大,地震后屋面中部先期塌陷,形成V字型倒塌结构。生存的被困人员一般集中在倒塌屋面与承重墙之间的三角型地带。
3.局部塌陷。一是底层塌陷。地震发生后,由于剧烈的建筑晃动,造成了一、二楼的承重墙完全失去载重能力,造成了一、二层的彻底崩塌,整体建筑少了一至两个楼层,在玉树县结古镇就有十多幢建筑一、二楼彻底崩塌。此类建筑崩塌楼层的以上楼层保存较好,被困人员主要集中在上部,但发生崩塌的楼层人员生还可能性较小。二是半边塌陷。由于建筑施工质量问题或是局部地壳运动情况不同,建筑半边发生塌陷,较为典型的是结古镇民族中学教学楼的一边建筑塌陷。
4.房体皱裂。对于框架结构承重墙体、现浇建筑屋面的房体,此次地震中往往出现了严重建筑摇晃造成的皱裂情况,建筑的外墙和屋面多处都会出现“X”型严重的皱裂情况,并可能出现局部倒塌情况发生,此类建筑中人员一般因为摇晃碰撞而受伤,但一般不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