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产业观察 正文

关于劳动防护产业发展的思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5-22    来源:中国安全生产网
核心提示:记者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美国Frost & Sullivan公司一份研究报告称,2008年,中国个人防护用品(PPE)市场规模达到近91亿美元,预计2014年将超过200亿美元。中国PPE市场的潜力之大,是业内人士都认可的。
   都是国产货,为何“国际品牌”卖得好?

4月下旬,记者在上海连续参加了三个活动,都与劳动防护产业发展或劳动防护用品交易有关。第一个活动是第九届劳保行业企业家沙龙,第二个活动是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个体防护专业委员会换届会,第三个活动是第八十四届中国国际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工商联谊会。

在这些活动中,记者听到了业内人士的议论,参观了商家在展馆内的布展,还逛了上海光大会展中心门前的防护用品“早市一条街”,记者与许多业内人士有着同样的感觉:转型,国内PPE(个体防护用品)企业不能再等了。

国产品牌难与国际品牌抗衡

由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主办的劳保行业企业家沙龙,已经举办到第九届了。这一届沙龙的主题是“如何在欧债危机和中国调整GDP的形势下适应市场变化,做好企业转型创新发展”。在打造中国PPE民族品牌中,如何创造条件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上海赛立特安全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卫、上海希玛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凯、上海宝亚安全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国庆都认为,我国调整GDP的增长速度,不但不会影响劳动防护用品的市场发展,反而会给劳动防护产业带来难得的机遇。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必将显著促进企业的劳动防护工作,防护用品的市场必将进一步扩大,而好的产品必将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江苏省扬中市模压鞋厂有限公司总经理、扬中市劳保协会会长赵金保说,这些年来,该公司及当地的许多劳动防护产品的销售有了较大增长,生产量一年上一个台阶。对今后的发展,他信心十足。

尽管如此,国内个体防护用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发展,依然不能让人乐观。

沙龙上,有人提出:为什么很多企业一购买防护用品时,就想到外资企业生产的知名国际品牌呢?为什么质量差不多、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国际品牌、多年有出口、价格相对较低的国内产品无法与之抗衡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深思。

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秘书长陈海达认为,与国际知名公司相比,国内企业的落后和不足,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差距表现在各个方面。因为没有品牌,使得很多国内企业只能给国际品牌“打工”,实际上,许多国际品牌大部分是在国内生产的。他也指出,变化已经出现,表现为国内一些企业研制出了新产品,并且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有了一席之地,如上海港凯净化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防尘口罩、上海赛立特安全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手套,还有很多安全帽产品等。

那么,怎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国内劳动防护产业的水平呢?业内专家纷纷亮出了自己思考的答案。

  解决创新、标准、人才和诚信问题

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劳保用品分公司经理李运杨分析说,国内的PPE企业几乎都处于产业链的底部,小而不强,没有塑造出自己的品牌,这种状况,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他疾呼,国内PPE企业要尽快转型。

李运杨认为,国内企业必须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转变。他分析,国内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大都是中小企业,有的还是微型企业,想站在科技的前沿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走“专、精、特、新”之路。这些企业可以在学习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同时应不断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总结了多年与国际大公司打交道的经验之后,李运杨认为,我国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对用户的服务不足,是明显的短板,因此,必须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变。他介绍,美国3M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其服务工作是十分值得我国企业学习的。他还提出,我国企业必须向内外销企业转变,全部依靠外销的模式,已经有了教训。内销,也要学习借鉴外方的管理方法和销售方式,更好地开拓国内市场。

汪万起曾经长期担任《中国个体防护装备》杂志负责人,对这些年来我国防护用品生产企业的变化比较了解。他指出,国内劳动防护生产经营企业必须突破创新、标准、人才和诚信4大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才能实现大的跨越。对于一些小企业,可以搞集成创新、联合创新。在完善企业产品标准的工作中,可以建立企业联盟标准,经实践后逐步上升为国家标准。他还提醒企业注意培养能够参与标准制定的人才,了解新产品鉴定等方面的常识,以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是协会大展身手的时候了

4月22日,一批业内人士聚集上海,参加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第四届个体防护专业委员会换届会。颇有意味的是,这一届专业委员会的接续,竟与上一届隔了17年之久。几位第三届老委员相见,几多感慨。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长的换届时间?市场化的劳动防护用品产业和相关的协会有着怎样的关系?到会的一些专家钩沉释疑,就产业发展和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工作发表看法并提出建议。

“休眠”后,再起步逢天时

其实,该专业委员会是我国职业健康领域第一家专业从事个体防护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其前身是原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个体防护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6年。该专业委员会成立后挂靠在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原上海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1995年,第三届专业委员会经选举产生。

前三届专业委员会,在完善组织建设、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交往、组织技术培训和科技评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先后设立了头部防护、呼吸道防护、眼部防护、耳朵防护、防护服、手和足防护、防坠落等7个学组,接待中日劳动保护访华船、为防护用品生产厂家开办技术讲座和培训、组织评奖,等等。

但是,1998年后,随着国家机构调整,受人员、体制和职能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该专业委员会一直未能正常开展工作。国家安监总局成立职业安全健康监管部门后,各方面条件成熟,该专业委员会的接续被提上了日程。

记者在换届会上了解到,第四届个体防护专业委员会有了专职的工作人员,其挂靠单位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的领导及专业委员会负责人都表示,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不负业内众望。

这一届个体防护专业委员会的50位委员中,有防护用品生产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等25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10人,检测检验机构的高工5人,还有政府监管部门的官员和使用防护用品的大企业代表等,涵盖了与劳动防护有关的各个领域。

该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表示,目前需要开展的工作很多,他们将顺势借力,广为联络,努力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搭建平台。

展身手,进市场重服务

除了该专业委员会,我国还有其他一些涉及劳动防护的专业委员会,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两家。一家是2009年成立的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劳动防护专业委员会。该专业委员会也有一段演变历史:因原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个体防护专业委员会偏重于学术性,1993年,原劳动部又成立了中国劳动保护工业企业协会,会长是时任原劳动部副部长的李沛瑶。该协会曾经组织举办了三届全国安全生产与防护装备展览会,1998年后也因为机构变动而鲜有活动,名存实亡。

2008年,承袭中国劳动保护工业企业协会在民政部的社团登记,中国安全生产协会成立了,原中国劳动保护工业企业协会的会员自动转为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的会员,当然,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的工作范围大大拓宽了。

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劳动防护专业委员会成立后,挂靠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其秘书长由国家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中心主任担任,该专业委员会的背景和拥有的专业技术资源等不可小觑。

该专业委员会成立后,积极参与制定有关防尘口罩的地方和行业标准,在沈阳和大连召开劳动防护用品经销单位新标准宣传贯彻会。目前,该专业委员会正积极筹办建立劳动防护产品展示中心。

另一家是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之下的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成立于1989年。该委员会的工作一直在有序进行,其成员大都是劳动防护用品的经销单位。由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及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主办的每年两届的劳动防护用品交易会,至今年4月已经举办了84届。

近年来,该委员会拓展服务领域,也吸引了很多生产企业。如由该委员会牵头主办的劳动防护行业企业家沙龙,已举办了9届,发布了安全帽、安全防护鞋、呼吸防护用品等一系列防护用品的市场发展趋势调查报告等,在业内有了较多的话语权,对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有专家指出,在劳动防护产业领域,出现多家相似而又有所区别的协会,是一件大好事。他们之间既可以依据自身特点开展工作,又可以互相竞争、合作。

专家特别强调,劳动防护产业是高度市场化的,相关协会的工作也要顺应市场,淡化官方色彩,树立服务理念,依靠向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来获得会员的认可,求得生存发展。

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一名专家指出,国家对职业安全健康包括劳动防护工作的监管力度会越来越大,许多想做大做强的防护用品生产经营企业,渴望从专业的协会那里获得信息和服务。

近年来,由于相关协会的缺位和服务的不到位,科技创新和行业自律等工作未能及时得到推进和深化,已经给这个朝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损失,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更多的专家认为,现在是协会大展身手的时候了。

  杜塞尔多夫式的展览会何时在中国出现?

说到劳动防护产业的发展,有一个话题很难绕开,那就是在流通领域中出现的防护用品展览会(交易会)。打开中国劳保网等专业网站,会看到一长串的展览会预告,还有许多已闭幕展览会的消息。

很多专家指出,近年来,我国举办的防护用品展览会过多过滥。许多参展商和专业人士发问:杜塞尔多夫式的防护用品展览会何时在中国出现?

“早市”有变化,

纱布口罩不见了

杜塞尔多夫工业安全及健康展览会是德国1954年开始举办的,每2年举办1届,因其展览面积大、参展商和观众多、辐射面广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专业展览会。我国生产的安全鞋、安全帽和防护服等产品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这个展览会上。

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家展览会可以与之相媲美。业内人士期待我国出现杜塞尔多夫式的防护用品展览会,心情可以理解,但差距不容忽视。

今年4月24日至26日,第84届中国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4月23日6时,记者来到光大会展中心门前,再次看到了防护用品“早市一条街”。

2004年,记者曾经在第69届中国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举办地天津展览馆的院内,看到了类似的场景。后来得知,这种现象已经延续多年了。8年后的今天,还有一些防护用品生产厂家为了免交进馆参展的费用,继续在展馆外面“练摊儿”。一条近200米长的“早市一条街”,显示出这个行业弱小和落后的一面。

记者在“早市”上也发现了一些变化。如,几毛钱一只的纱布口罩、劣质的“301”款式的防尘口罩不见了。价格便宜的安全帽只在两个摊位上有,而且只有三顶。使用劣质再生布做成的防护服也不多见了。

有关专家认为,“早市”出现的些许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加强对劳动防护用品监管后的效果。但是,廉价防护用品或劣质产品依然有市场,“早市”还有生命力,说明在劳动防护用品生产经营、企业采购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等方面,问题依然很多。

专家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寄望中国出现杜塞尔多夫式的防护用品展览会,显然为时过早。

聚人气树品牌,

冲浪国际待有时

中国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举办,至今已举办了84届,每年举办2届。这个交易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演变,实现了由商业部主办到由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主办的转变。

第84届中国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有近600家生产经营单位参加。该交易会的人气较旺,吸引了众多生产经营者,包括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等,这也是“早市”一直追随这个交易会的主要原因。

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展览会,由国家安监总局主办,下属的国际交流合作中心承办。该展览会每2年在北京举办1届。

由于提高了参展商的入场门槛、要求参展的特种防护用品具有安全标志,这个展览会吸引了较多国际品牌生产商和国内规模企业参展,前来参观的官员、企业干部和科研人员较多。2010年举办的第5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展览会,有34.4%的参展商来自海外。

国内还有很多行业协会或地区主办的不同类型的防护用品展销会,有的连续办了多年,有一定的市场。但是,也有一些展览会组织者看到了防护用品市场发展的前景,想在这块大蛋糕上切一块,但因专业知识和人才缺乏,服务工作不到位而难以做大。展览会多、信息不对称,导致一些生产经营企业面对各类展览会的邀请颇为困惑,有的企业疲于奔赴展览会,付出了无谓的代价。

那么,有了两个规模较大、又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展览会,我国展览会的前景有可能发生变化吗?

业内知名人士刘钜源就此发表了看法。刘钜源是职安健集团(即广州市劳保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是中国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连续多年的参与者,并连续参加了5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展览会。刘钜源认为,两个展览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处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但两个展览会的组织者目前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整合防护产业的所有产业链条。

刘钜源还指出,两个展览会要进一步聚集人气,树立品牌,中国的展览会要走向国际,还有待时日,但是,曙光似乎已经可以看到了。

记者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美国Frost & Sullivan公司一份研究报告称,2008年,中国个人防护用品(PPE)市场规模达到近91亿美元,预计2014年将超过200亿美元。中国PPE市场的潜力之大,是业内人士都认可的。

杜塞尔多夫式的防护用品展览会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

 

  • 下一篇: 安徽省五年投入1.5亿建设应急救援装备
  • 上一篇: 北京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