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产业观察 正文

加快发展应急产业的思路和建议(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1-08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核心提示:加快发展应急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我国应急产业的产业地位初步确立。未来应高度重视应急产业发展,夯实基础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推动集群发展,打造高效产业链,壮大优势企业。建议整合政府资源,加大对应急产业的资助力度,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培养应急人才队伍,完善法律法规,改革相关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应急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我国应急产业的产业地位初步确立。未来应高度重视应急产业发展,夯实基础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推动集群发展,打造高效产业链,壮大优势企业。建议整合政府资源,加大对应急产业的资助力度,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培养应急人才队伍,完善法律法规,改革相关体制机制。

  一、应急产业的概念、内涵与特性

  (一)应急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根据有关法律和我国现实国情,应急产业的定义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应急产业,指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它一些危及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等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前后或发生时,利用相关装备、设备、技术、信息等手段为应急救援活动提供相关软硬件产品和服务的各类社会经济组织集合。

  狭义的应急产业,指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前后或发生时,利用相关装备、设备、技术、信息等手段为应急救援活动提供相关软硬件产品和服务的各类社会经济组织集合。

  应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从起源看,应急产业脱胎于传统产业,但又不同于传统产业。正因如此,应急产业的产业边界与产业内涵有着相当的模糊性和动态性,与其他产业部门的交叉和渗透较深。它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

  考虑到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过程中,与支撑其发展的各类传统产业存在交叉、渗透和复合,我国当前应当采用广义的应急产业概念。国内在这方面已有成功先例。如2009年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将物流业界定为“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这样,就解决了物流产业与交通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的关系问题。同样,应急产业采用广义的概念,就可以包含安全产业、救援产业等各类应急子产业。

  (二)应急产业的特性

  应急产业(特别是应急产业提供的产品)至少具有如下一些特性:

  1.需求的广泛性。

  2.需求的诱致性。应急需求主体提出各种应急要求的目的并不是应急产业本身,而是着眼于减少生产、流通、消费及生活中各种突发事件和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害程度等目的。

  3.需求的刚性。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它一些危及生命健康或财产安全的事件发生时,对应急服务或应急产品的需求具有不可或缺性或刚性。

  4.供给的多样性。应急产业面对的需求遍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对象的极其多样性,决定了应急服务或产品提供的多样性。

  5.供给的关联性。应急产业既脱胎于传统产业,又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其自身发展也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支持,与其它产业有很强的关联性、交叉性、渗透性。

  6.时效性。“不用不急,用则急需”。应急产品和服务需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使用,否则就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后果。

  7.用途的可转换性。有些应急装备设备或应急服务,也可以在常态下为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使用。

  二、加快发展应急产业的重大意义

  第一,有利于合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极大增强全社会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政府在各类突发性事件中负有重要责任,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包办一切。无论是应急能力提供和应急效率方面看,政府均有其局限性。“应急”往往是相关单位抽调临时人员组织进行,在既无经验又无准备的情况下,既缺乏专业知识与技术,又缺乏设备与装备。往往产生施救单位社会效益越高、经济效益越低的倒挂和错位,影响着参与救援单位的积极性,致使在急需救援时得不到相应的援救,严重影响施救的效果和质量。应急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以往政府包办的不足,向专业化、社会化的应急服务转变,使政府与社会力量相互补充,形成更加缜密的应急保障体系。

  第二,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自然环境和气候复杂多样,自然生态灾害十分严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面临重大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这种形势使得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加大。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各次产业发展预防突发事故、人民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等,会使得全社会对应急服务和应急产品有更大需求,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第三,较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带来的应急挑战和要求。在社会发展关系上,灾害的发生与工业化发展速度息息相关。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势必在安全、环保、防疫等方面提出更加严格和紧迫的要求。应急产业的发展,适应这种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变化提出的挑战和要求。

  第四,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应急服务企业和应急装备企业包括大量的备灾活动中的物流、仓储专业公司;传播安全生产管理专业技能的培训公司;与灾害防御与救援相关的信息处理与技术服务公司;安全风险审计顾问公司;救援技术研发公司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建立的特种救援产品制造公司等等。这些新兴企业的成长有助于提高现代服务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五,有利于维护国家应急自主权。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严重滞后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迅速变迁的时代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应急产业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能力均相差甚远。例如,许多关键应急装备依赖进口。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发挥“最后一公里”作用的特种直升飞机均是从国外购买和租借的。长此以往,我国许多应急事件的处理将不得不依靠国外有关机构和公司,这将逐步丧失社会应急救援的国家自主权。大力发展应急产业,是一项着眼长远、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
 
关键词: 应急产业

  • 下一篇: 加快发展应急产业的思路和建议(下)
  • 上一篇: 重庆市打造国家级应急装备产业示范基地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