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产业观察 正文

从自然灾害防治透析我国应急产业建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09    来源: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核心提示:我国已将应急能力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发展应急产业不仅是建设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城市化、信息化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
  一、我国应急产业的现状

  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出现了严重的冰冻雨雪灾害天气,由于缺少专业的大型多功能除冰装备(如除冰坦克),只能靠解放军战士和人民群众人工除冰;由于没有高压线除冰装备,电网工人只能不顾生命危险爬上高塔,很多设备也只能靠人拉肩扛。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在随后的大规模抗震救灾中,通信指挥车辆、抢险救援车辆、生命迹象探测仪等应急装备都出现了紧缺的情况,影响了救灾的迅速开展。应急处置装备的欠缺,反映了我国应急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

  突发公共事件从监测到处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具备有效的关键技术和装备,特别是要有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应急处置平台系统。但我国尚没有国家层面的公共安全总体应急成套技术和装备,尚未形成应急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全面提高我国抵御风险、防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关键要靠科技和产业支撑,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研究开发,积极推动我国公共安全和应急产业的发展。

  2005年7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此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正在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2006年1月,国务院又公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国31个省(区、市)纷纷成立省级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国务院2006年2月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生物安全保障、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等公共安全领域技术列入中国未来15年内11个重点技术发展领域的优先主题。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6条规定:“国家鼓励、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应急管理专门人才,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中国掀起了建设应急平台热,但作为市场中的重头戏,高端应急装备的研发应用,却仍多集中在少数专业部门,离真正意义的规模化市场运作仍有距离。而这些都为大力发展应急产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所以在未来几年,城市应急系统将有更大的发展,必将形成一个应急产业市场,通过市场行为,让人和物得到科学利用,从而使相应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变成人力资源和市场价值。

  二、必须加快发展应急产业

  我国已将应急能力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发展应急产业不仅是建设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城市化、信息化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

  (一)建设应急体系必须与开发应急产业相结合

  全面提高我国防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应急体系关键要靠科技和产业支撑。目前,应急体系的建设要求应急与非应急联动一体化,进一步把建设应急体系与开发应急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一方面,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安全保障包括安全装备、安全技术还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研究开发,积极推动我国公共安全和应急产业的发展;深入研究监测预警、通信信息、救援装备和个体防护等方面对应急产品的需求;加快制定促进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充分运用多种经济手段,引导企业适应保障公共安全的要求,积极参与应急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同时,国家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迫切需要建立一批应急技术转化基地,扶持一批有能力的规模企业。而这些亟待我国的应急产业在较短时间内有一个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呼唤加快建设创新体系,制造出中国自己的“城市应急”产品。实现“应急联动”产品国产化,“城市应急”产品只有实现国产化,城市应急系统的安全钥匙才能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二)适应城市化、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应急预案,但这些系统大多主要为相关部门专业应用服务,并且基本处于独立运行的分散状态,难以适应现代城市逐渐增长的应急联动需要,难以为各个相关单位的协调指挥和快速决策提供足够的平台。而高效的城市应急联动指挥和管理平台,日益成为现代城市管理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它体现了现代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是城市科学发展和提升安全等级的必要基础,也是城市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应急系统建设进入高速增长期,应急联动指挥系统需要整合各种城市应急资源,其中信息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随着电子政务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将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应急联动系统必须适应城市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在这一方面的努力也必将促进城市的信息化进程。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的同时,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还比较多,人民内部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随着社会组织形式、利益表达方式的深刻变化和互联网的影响愈加广泛,社会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而应急管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

  应急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减少灾害损失。同时也是政府管理城市、服务市民、了解民情的服务平台,是落实执政为民理念、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通过建立和运行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发展应急产业,有利于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职能转变。通过实现跨部门、跨辖区的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减轻突发事件危害,加快业务办理流程,提高政府管理城市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城市应急产业”迅速向全国扩展,必将为各地构建和谐安定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突发事件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也是对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考验。“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现代化城市的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能力是分不开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整合了政府和社会所有的应急资源,科学整合了应急联动、非应急联动、社会综合服务三类资源,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应急的、全面的服务。这样的应急联动优势实现了跨地区、跨部门的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建成一个具有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特征的政府呼叫中心系统。一方面减少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系统的运营费用和政府处置事件的总体成本;另一方面,又保证了政府对市民的要求做到及时、高效、满意的回应,使有需求的公民可以获得全方位救助,从而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三、应急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城市应急产业已经是一个可规范化应用的产业。2007年,国家颁布实施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应急产业化”的理念被提了出来。我们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发展应急产业,研制开发应急专用产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是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和维护。应急处置装备要求先进、专业并且讲究配套。如应急抢险指挥系列车辆,包括通信车、饮水车、医疗保障车、发电车、炊事车等。要到达化学毒剂泄露或大规模疫病流行区域,并且需要一定时间的停留,就必须有专门的将被污染的水源处理成可饮用水的处理装备;事发现场没有电就需要发电照明的装备;很多时候还需要野外炊事装备和生活垃圾回收处理设备等。再如应急现场定向空投信息采集系统,利用自动导航飞行器搭载传感器,定向空投到目标区域,快速地完成反应、抵达、部署、采集、分析、预测预警工作,实现突发事件现场多参数实时采集、传输、快速分析和定位功能。这些都是中国当前应急装备中所匮乏的。

  二是应急平台体系的建设和维护。近几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于应急平台体系的建设都比较重视,很多地方已经建立起城市应急联动平台系统,对于提高应急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应急平台体系的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借助信息技术,要把应急平台体系建成为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应急指挥系统,能通过现有的信息进行挖掘、整理而寻找到一些趋势、规律,从而对可能出现的灾害进行预警,并对突发公共事件提出相应对策。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建立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综合应用系统,该中心开展了全国不同规模城市应急平台体系的整体设计,包括硬件系统、指挥调度、数字预案、预测预警、应急保障、智能方案、应急指挥、应急演练、应急评估等。

  三是应急教育培训和咨询服务。随着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繁出现,应急教育培训的需求不断增长,各级政府都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开展相关应急培训,未来这方面的市场必然十分广阔;多种形式的突发灾害体验培训机构也存在很大的需求空间。咨询服务方面同样市场需求巨大。已经投入使用的应急系统和设备仍然需要后续工程的完善和优化。方案咨询、项目监理、系统升级维护等有关应急管理的专业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这使培育应急教育培训和咨询服务产业和市场显得更加必要。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管理体系。积极发展应急产业必将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发展应急产业所带动的每年几百亿乃至上千亿元市场也将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锦辉 / 来源:《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六期

 
关键词: 应急产业

  • 下一篇: 海棠头盔厂研制成功新型玻璃钢安全帽 不会产生静电 
  • 上一篇: 在紧急救援产业中寻找商机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