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构建合理高效综合应急救援机制的具体途径
加强综合应急救援建设是一项政府所需、百姓所求、民心所向的民心工程,也是显示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标志工程。纵观国际社会,专业化和综合性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统一指挥调度的应急救援平台、精良的综合应急救援装备和完善的救援预警预案等,已成为国际社会公共安全救援体系的基本运作模式。我国必须大力推进综合应急救援机制建设,构建合理高效的综合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一)加强队伍建设,组建“一体化作战”的综合应急救援平台
1、政府要加强领导,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限、义务和责任。应急救援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综合处置要求高,仅靠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分级建立专门的应急救援职能机构,完善相关力量体系建设,合理界定社会抢险救援的对象和范围,理清各种社会抢险救援队伍的关系、参与程度和隶属关系,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分工及经费的保障落实等。
2、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依托,积极统筹并整合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理顺各种利益关系。《消防法》从法律上明确公安消防部队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任务职能,把矿山救护、地震救援、建筑物垮塌、水上救援、化学危险品、放射性物品泄露等公共安全方面的应急救援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逐步撤销现存的各部门救援队伍,保存必要的专业性强的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一专多能的公安消防部队与少数必要专业应急队伍联动”的大救援格局。
3、探索建立由共青团、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机构组织的志愿者参加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工作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应当积极组织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对社会救援力量的招募、组织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红十字会和青年志愿者等组织在灾前的科普宣教、日常巡护,灾中的协助转移群众、基本救助,灾后的安置受灾群众、社会秩序重建等工作中的重大作用,使其成为应急救援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把握关键环节,完善“科学化运行”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
1、预案的编制与演练,力求计划完备。各级政府要立足本区域地理特点和社会发展实际,针对现有的、可调用的救援资源,完善各类灾害事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跨区域、跨行业协调作战预案,切实为各救援队伍开展灾害事故救援提供有力的应急参考。同时,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还应加强对破拆、侦检、防化、堵漏、洗消、就生等应急救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各类抢险救灾装备器材的操作应用训练,有重点地针对跨区域灾害,开展紧急集结、区域拉动、灾害处置等演练,不断提高队伍的应急救援水平。
2、救援的快速与高效,力求处置得当。强化全天候备勤和快速出动能力,应急救援中心应严格实行24小时昼夜值班制度,人员、装备应随时保证在岗在位。重大事故突发后,大量救援力量投入应急救援工作,参与救援人员众多,指挥调度难度大,构建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指挥机制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关键。灾场指挥必须一体化,实现在人工、计算机、有线、无线和卫星“五大通信网络”中无障碍指挥,才能使救援工作有条不紊,推动应急工作准确、快捷、有序、高效运行。
3、控制的科学与客观,力求责任分明。建立客观、科学的应急救援奖惩制度,依法奖励应急救援工作开展得好的应急救援专门组、人员,依法追究不履行职责而导致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员责任。以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地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的得失,对应急救援工作进行客观、全面、深刻的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步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宣传的广泛和深入,力求宣传得力。实践证明,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绝大部分幸存者都是依靠自救和互救逃生的,所以开展全民公共安全教育、加大社会应急救援培训意义重大。各主管部门要通过知识讲座、墙报专栏、网站专栏、新闻媒体等形式和途径,积极开展应急救援的宣传工作,抽调应急救援专家、实战经验丰富的救援队伍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普及应急救援基本知识,努力提高全民的灾害自救能力。
(三)提供充分保障,支撑“社会化联动”的综合应急救援机制
1、提供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分级负担应急救援中心中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并将应急救援必需开支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各级政府还应建立应急救援专项资金,保障综合应急救援中心在装备、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更新和维护资金;另外,建议征集各种形式的应急救援资金,建立应急救援公益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展开捐赠,扩展资金来源。
2、提供物质保障。建议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新装备,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仓库,并做好日常的管理和巡查。补齐特种消防车辆缺口,配强安检、排爆、侦检、破拆、就生、通信、排烟、照明、堵漏以及消防员呼救器后场接收装置等消防攻坚装备,不断提高专业化处置能力,以更低的风险、更低的成本拯救生命。
3、提供专业保障。建议组建覆盖各行业、各专业的应急救援专家组,一旦发生灾害事故,相关专家必须随时赶赴事发现场,为应急救援决策和指挥提供智力支持。另外,建议在高等院校加快设立应急救援专业,条件具备时还可设立应急救援专业院校,做好充实应急救援力量的长期规划,由有经验的应急救援指挥员组织布置模拟场景,进行复杂多样的实战模拟教学,组织应急救援人员互相学习、交流。
4、提供制度保障。建议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应急救援的各项管理制度,研究制定抚恤、外围救援补偿等政策措施;加强对应急救援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完善应急救援资源征收、征用补偿制度;探索以保险等市场方式防范、控制、分散风险的方法并最终以法律法规形式加以固定,逐步将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王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