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确把握灭火救援保障的规律,搞好物资、技术的保障
(一)灭火救援保障是一种经济行为。火场供应要坚持着眼实战、依托市场的原则,对火场所需物力、财力和人力进行科学测算,本着供需平衡或供略大于需的原则,通过市场机制搞好火场物资、技术保障。
(二)灭火救援保障是一项军事化的后勤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后勤保障必须服务和服从灭火救援的需要,战斗力标准是检验一切工作的基本准则,抢险救灾现场的一切工作必须保障灭火救援的成功;其次是战时的保障要在于平时的工作。平时要有忧患意识,并着眼战时的需要搞好各项物资、技术的准备工作。平时工作到位了,就能打有准备之仗;再次是灭火救援效益优先。立足最困难、最复杂火场及抢险救援的需要,搞好灭火救援保障,要全面考虑灭火救援目标实现的需要。
灭火救援保障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更要注重其军事性,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和消除灭火救援保障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提高其保障质量和效益。
四、“以人为本,士兵至上”,强化人身安全保障
消防部队是灭火救援的主力军,是部队战斗力的主体,其人身安全和生活需要是灭火救援保障的重点,要确保一线消防官兵的人身安全和生活需要,笔者认为起码要做到以下二点:
首先要坚持人身安全至上的战略原则。该原则有三个基本点:一是优先原则。在灭火救援的战略思维定势上,应优先考虑消防官兵的人身安全;在制定灭火救援预案和行动计划时,要始终把一线官兵的人身安全在首位;在灭火救援过程中,要全面把握现场各种危害人身安全的因素及其变化情况,优先采取安全防患措施。二是人身安全重于一切。人身安全是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保护人身安全是灭火救援保障的首要任务。现代灭火救援活动,必须提倡打装备仗、技术仗,反对打赤膊仗、拼命仗。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依靠技术和装备抢救受威胁的公私财物,要预防和消除传统灭火救援行动因崇尚勇猛而导致的盲目性和莽撞性,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三是科学的伤亡观。对灭火救援中的人身伤亡事故要有科学的评定,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其原因,汲取其教训。灭火救援现场有其复杂性、不可预期性和不可抗拒性,难免造成人员伤亡。一旦造成人员伤亡,应加以科学分析和客观评定,有过错该追究责任的,要追究并处理责任人。通过事故的分析和处理,提高人身安全的保障能力。
其次安全防患措施要到位。要通过现场侦察和科学分析,全面掌握灭火救援现场危及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并针对危害因素采用相对应的防护措施,重点防范建筑物坍塌、爆炸、有毒物资、放射性物资的危害。要根据现场抗御人身危害的需要,配齐配足个人防护装备,防范和减小现场环境对消防官兵的危害。在平时,要注重人身安全技术、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要让每一个消防官兵都熟练掌握自我保护和自救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五、加强宏观管理,促进灭火救援保障的正规化
首先,要强化当地政府在灭火救援保障中的职能作用。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并指挥灭火救援行动,灭火救援的后勤保障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要依法落实政府在灭火救援活动中的主体责任,依靠政府统筹社会资源,解决灭火救援现场所需人力、物力、财力。
其次,规范灭火救援后勤保障机制。将灭火救援保障工作纳入后勤保障序列,出台相关的标准和政策,规划各级各类火场及抢险救援现场的后勤保障工作。同时,建立灭火救援保障工作的评判机制,对所属部队灭火救援保障工作进行督促、指导、评价和判定,加强信息的沟通,并通过这种办法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创设其业务理论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