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建设标准。要在摸清底数、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周密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任务目标和方法步骤;要研究建立省、市级应急力量装备建设标准体系,对预配装备的种类、数量及训练使用、平时管理等问题进行规范,使其抓有遵循、建有依据、配有标准;根据装备建设需要,还应明确资金储备、装备日常维护经费及通用装备物资保障标准等。
搞好采购论证。抢险救灾装备的专业全、种类多、数量大,对采购论证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必须科学筹划、周密计划,爱惜民力、精打细算,严把质量、加强审计,切实购置技术成熟、性能稳定、可靠耐用的装备器材。省国动委综合部门要加强与有关生产厂家的沟通联系,为政府采购应急给水等特殊专业装备提供准确信息。
加强资源整合。要整合利用好军地现有资源和社会潜力,将地方行业系统的抢险救灾专业装备纳入建设体系,在建设上统,功能上融,使用上合,做到已有的不新建、能合并的不分建、可兼用的不单建,走开投入少、效益高、集约化的建设路子。
科学评估验收。要加强检查督导、跟踪问效,盯住短板和弱项不放,及时发现和解决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要结合抢险救灾训练演练活动,抓好装备建设的综合验收和评估工作,评出质量,评出能力,评出政绩;要制定奖惩措施,建立问责机制,总结推广经验,宣传表彰先进,充分调动军地各方的积极因素,不断激发工作动力。
四、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良性循环
建立装备使用机制。要按照任务牵引、统筹兼顾、有序动用、注重效益的原则,建立抢险救灾装备使用机制。遂行抢险救灾任务时,由省国动委综合部门统一协调保障;平时训练动用预配和预储装备,由存储单位负责保障。用装单位要熟悉装备性能,注意培养专业骨干,使用后按规定搞好维护保养,及时入库封存。
建立科学管理机制。要坚持科学管装,突出专业管装,依靠制度管装,确保装备的完好率和配套率。要落实和改善装备库房,抓好管理手段建设,提高科技管装水平;要按照系列化、架子化、箱组化、标签化的要求,统一装备器材的存放,并制定请领、维修、更新、补充等方面的规定,建立登记统计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建立综合保障机制。抢险救灾装备建设涉及部队、地方和国防动员系统,需要建立军地结合、职责明确、渠道畅通的保障机制。原则上,预配、预储装备的日常保养维护由存储单位负责,更新补充由配发部门负责,地方政府给予一定数额的经费保障,并列入各级年度财政预算。平时训练所需通用装备物资,以及领取和回送装备器材,均由任务部队负责保障。
五、强化能力建设,有效履行使命
抓好训练演练。按照边建设边使用、边形成应急能力的思路,利用预配预储装备资源,积极组织抗震、扑火、防汛、核化救援等课题的训练演练,促进人装结合和军地对接。将抢险救灾针对性训练纳入年度计划,纳入考核体系,纳入能力评估范围,抓好常态化、规范化训练的落实;加强军地联训,重点研究联合指挥机构编组、多元力量指挥关系、信息和通信资源融合等瓶颈问题。
注重实战运用。配装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应急队伍,要积极参加各种抢险救灾行动,勇于承担急难险重的任务,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发挥最关键的作用,有效践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
拓展应急力量。进一步抓好省、市两级应急专业队伍的战备、训练、编组工作,着力提高快速反应与遂行任务能力;其他现役部队和各市、县组建的民兵预备役专业队伍,要纳入属地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编实建强,配齐装备,形成以省、市应急专业队伍为骨干,以属地应急救援队伍为主体的应急力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