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部门预算 正文

徐科:创新机制 实现我国卫生应急五个转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提示:卫生应急工作初步实现了五个转变:一是组织管理体系从无到有,二是管理职能从分散到集中,三是管理方式从经验管理到依法科学管理,四是工作重点从重处置到预防与处置相结合,五是应急机制从单一部门应对到跨部门协调联动。这些转变为下一步卫生应急体系全面快速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徐科:中国卫生应急工作实现了五个转变

近日,中国卫生部副部长徐科在“2012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上表示, 我国卫生应急体系在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表现在:明确专门机构或部门承担卫生应急管理职责,提高了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管理效能;强化部门间、军地间、区域间、国际间的协调联动;依法履责,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卫生应急管理模式和工作制度;通过以评促建、以点带面的方式提升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加强卫生应急科研工作。

徐科称,经过了以上的五点能力建设,卫生应急工作初步实现了五个转变:一是组织管理体系从无到有,二是管理职能从分散到集中,三是管理方式从经验管理到依法科学管理,四是工作重点从重处置到预防与处置相结合,五是应急机制从单一部门应对到跨部门协调联动。这些转变为下一步卫生应急体系全面快速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确保民众生命财产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如何尽快提升应急管理水平以及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也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本届研讨会围绕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挑战与合作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对于凝聚共识、提升能力、促进应急管理领域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围绕创新管理、加强合作,推动中国卫生应急事业科学发展,从三个方面逐一介绍。

一,加强创新管理,提升核心能力,全面推进中国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卫生应急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2003年战胜非典疫情后,中国政府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要求全面加强和大力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明确提出要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近十年来,我们认真研究总结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手抓管理创新,建立完善卫生应急管理法制、体制、机制和预案,一手抓应急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监测预警和现场处置等核心能力,稳步推进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管理创新方面,一是针对以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管理职能分散,日常准备工作薄弱,事件处置效率不高等问题,改进内部管理体制,明确专门机构或部门承担卫生应急管理职责,提高了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管理效能。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起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对于有力、有序、有效完成各级卫生应急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着眼于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需要,不断创新应对模式,强化部门间、军地间、区域间、国际间的协调联动。2004年以来,卫生部与30多个相关部门及军队、武警系统分别建立了人畜共患病防治、口岸突发事件应对、医药储备物资调用等一系列联动机制,在全国分区域建立了鼠疫等重点传染病联防机制。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卫生部门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和周边部分国家建立了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信息通报技术支援机制。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建立的前后方指挥一体化、军警地协调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也在之后的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应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依法履责,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卫生应急管理模式和工作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急条例》,制定一系列卫生应急预案,形成了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单项预案等不同类别,涵盖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层级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了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将风险评估纳入常态化的工作轨道,并且针对重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大型活动等开展全面深入专项的风险评估。在能力建设方面,一是加快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的建设步伐,自2005年以来,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先后启动了省市两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的建设,为实现统一、协调、高效运转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是加强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目前,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网络直报率达到98%,乡镇卫生院直报率达9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现100%的网络直报,极大的提升了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预警能力,为传染病等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早期调查、科学评估和及时应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卫生部先后成立了国家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国家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急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组建了紧急医学救援、传染病防控、中毒事件控制、核辐射事件应急医学等四类27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各省市县三级卫生部门也分别建立了紧急医学救援、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卫生应急队伍,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与演练,不断提升队伍的实战能力。

四是推动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2011年,在全国启动了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区的创建工作,计划在3—5年的时间创建100个左右国家卫生应急示范县市区,通过以评促建、以点带面的方式提升基层卫生应急能力。

五是加强卫生应急科研工作。推进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实验室网络建设,提高快速检测坚定能力,组织开展卫生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和实践应用等研究。

通过上述努力,卫生应急工作初步实现了五个转变。一是组织管理体系从无到有,二是管理职能从分散到集中,三是管理方式从经验管理到依法科学管理,四是工作重点从重处置到预防与处置相结合,五是应急机制从单一部门应对到跨部门协调联动。这些转变为下一步卫生应急体系全面快速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总结实战经验,把握战略定位,明确卫生应急体系发展方向

中国是各类突发事件高发国家之一,十年来,推进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过程,也是不断应对各类重特大突发事件的过程。近年来,全国卫生部门参与了一系列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和各类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其中包括人传感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鼠疫疫情,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和2011年将输入型脊髓灰质炎疫情等重大疫情的处置,也包括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0年黑龙江伊春坠机事故、2012年彝良地震等救灾救援工作,每次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响应以后卫生部及时评估,总结经验教训,部署相关工作预案,使卫生应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回顾卫生应急领域这些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体会到卫生应急工作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重要保障,不仅是卫生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公共安全的必然要求,多年的突发事件应对经验和教训也提醒我们,卫生应急工作必须纳入到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布局中,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必须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实际应对需要相适应。在工作中,要兼顾近期需求和长远发展,整体谋划、突出重点、分步推进,促进体系建设的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依靠专家在危机管理、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应急保障等领域加强应用研究,创新管理思路,为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依法、科学、规范、统一的卫生应急工作要求,加快卫生应急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建设的进程。

三,重视风险和问题,主动迎接挑战,推进卫生应急体系更快更好地发展

我国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全局和长远角度看,卫生应急工作仍然任重道远。近年来,全球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呈现频次高、规模大、影响广泛、造成损失严重等特点,已成为全世界需要共同应对的挑战,我国在突发卫生公共事件防控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等方面的任务依然繁重,还存在专业化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相对滞后、基层卫生应急能力不强、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和实验室应急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卫生应急工作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做好卫生应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从卫生事业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统筹规划、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卫生应急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将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完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的总体要求,以及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整体安排,抓住有利契机,把握关键环节,夯实各项工作基础,争取再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统一指挥、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使卫生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已跨越国门,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在这一领域加强区域间、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真诚希望今后进一步增进交流、密切合作,携手共建全球公共卫生的安全屏障,为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祝本次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关键词: 卫生应急

  • 下一篇: 我国2020年建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 上一篇: 王树鹤:新形势下应急救援的理念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