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永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演练
近年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些新的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疫病不断发生,对公共健康与社会稳定产生重大潜在威胁。为全面提高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永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永州市相关卫生部门特于2007年12月17日上午在永州市冷水滩体育中心广场组织此次演练。
一、演练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迅速,措施果断;部门配合,分工协作。
二、演练目的
检验全市疾控、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准备情况以及全市各县(区)卫生系统的应急组织、指挥协调能力,尤其是检验全市疾控机构对传染病疫情以及处置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的掌握程度,重点在应急响应能力、消毒、流调、采样、个人防护5个方面。
三、演练单位
参与本次演练的单位和人员有全市11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组织1支(限员10人),即各县区卫生局长、疾控中心主任各1人,机动人员7人,司机1人。此外,市人民医院、市三医院、市中医院分别组织1支医疗救治队(限员4人),即医生1人,护士2人,司机1人。
四、演练情景设置
全市11县区参演领导与机动队员在规定的时间赶到现场,当场随机抽取6个县(区)疾控机动队进行现场演练,其余县(区)疾控派人员参与考评。演练现场模拟某卫生院报告1名疑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县(区)CDC接到报告后采取各项应急程序和处置措施,即启动应急预案后的响应程序、现场指挥调度;疫情的消毒处理过程;现场流行病医学调查;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操作;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如着装、卸装);病人的医疗救治。
五、组织机构及职责
为确保本次演练顺利、高效进行,演练组织单位设立了演练指挥部,史兆良任演练总指挥、赵承保任现场指挥,下设技术评判组、宣传组、后勤保障组。
(一)技术评判组
选派6人分别担任6个小组组长,负责对6个参演队的各个演练环节进行评价总结并收集汇总观摩人员评价意见。
(二)宣传组
负责对外宣传和演习过程的全程摄录,以及音响、横幅、袖章、标识牌的制作、布放。
(三)后勤保障组
负责食宿、交通等后勤工作,综合协调各项事务。
六、演练内容
具体演练步骤包括以下3部分。
(一)疫情的发现和报告
某县(区)乡镇卫生院发现1例怀疑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立即向参演县(区)CDC应急办报告;县(区)CDC应急办接到报告疫情后按规定向队长报告,同时向本级卫生局报告,并做好电话记录。
(二)机动队的出动
机动队人员整装待发,按顺序依次进入现场,车辆停放在指定位置;市CDC评判人员清点参演县(区)机动队的应急物资准备情况。
(三)现场疾控预防控制
现场指挥宣布各机动队进行疫情处置,具体内容包括:
1.参演县(区)机动队流行病医学组布置警戒线,划分清洁区、污染区、疫点,并用比较醒目的带红旗的线绳标明。
2.机动队队员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演示。
3.首次疫区消毒,对通路和各种物品进行消毒。
4.现场流行病医学调查演示。
5.检验人员采集样品演示。
6.医疗救治队进场,转运病人演示。
7.终末消毒演示。
8.机动队员卸载个人防护用品演示。
9.现场清理,撤队。
〔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演练主要技术评价指标
一、 疫情报告评价指标
1.基本情况。接到报告时间、报告的单位名称、报告人的姓名及联系电话。
2.报告内容。疫情发生地详细地址、主要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结果。
3.接到疫情后。按有关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4.有关领导的指挥调度情况。
二、物资和人员准备评价指标
1.人员准备。卫生局领导1人,中心主任(领队)1人,流调2人,检验(采集)2人,消毒2人,协调(后勤)2人,司机2人。
2.物资准备。
(1)个人防护用品。至少包括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手套、鞋套、长筒靴、医用工作服(普通大白褂)、医用工作帽。
(2)消毒用品。机械喷雾器、手动喷雾器各1台,消毒剂(漂白粉2袋,84消毒液2箱,漂白粉精片1箱),配置消毒液的容器具(大小塑料袋、桶、瓢、量筒)等。
(3)实验室采样用品。含hank液的试管、棉拭子、一次性注射器、灭菌试管、75%乙醇、酒精灯、记号笔、冷藏箱。
(4)流调用品。各种调查表格和法律文书。即个案调查表、调查笔录、记录文件夹等。
(5)交通、通讯工具。
三、机动队人员着装与卸装评价指标
1.着装程序。
(1)戴口罩。一只手托着口罩,扣于面部适当的部位;另一只手将口罩戴在合适的部位,压紧鼻夹,紧贴于鼻梁处。在此过程中,双手不接触任何部位。
(2)戴帽子。戴帽子时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3)穿防护服。
(4)戴防护眼镜。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5)穿长筒胶鞋。
(6)戴手套。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
2.卸装程序。
(1)手、胶鞋消毒。将手(戴手套)及长筒靴浸泡在大小盒消毒液中3-5分钟。
(2)摘下防护眼镜,放入消毒液中。
(3)脱下长筒靴。
(4)脱掉防护服。将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5)摘掉手套。一次性手套应将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橡胶手套放入消毒液中。
(6)将手指反掏进帽子,将帽子轻轻摘下。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7)摘下口罩。一手按住口罩,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摘下,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四、疫点消毒评价指标
1.布置警戒线。警戒线要醒目,用带红旗的绳线划定污染区与清洁区分界警戒。
2.开辟清洁区。在清洁区域堆放所有物资,工作人员在此范围内活动。
3.消毒的地点。污染区、运输工具等。
4.污染区的消毒。
(1)消毒剂的配置。配置1000-2000毫克/升有效含氯消毒剂溶液。
(2)消毒剂的用量。喷药量为200-300毫升/米即大约喷到地面湿润为止。
(3)具体操作。进入污染区时先消毒有关通道;消毒的顺序要先上后下、先左后右一次进行消毒;运输工具的消毒用消毒剂喷洒表面。消毒完毕后,对消毒人员穿着的工作服、胶靴等进行消毒后脱下,将衣服污染面向内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带回处理。
五、现场流行性病学调查评价指标
1.流行病医学调查的对象、内容、方法、记录情况。
2.流行病医学调查人员对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及防控建议。
3.密切接触者追踪、处置结果。
(1)现场询问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处理原则。
(2)针对本次疫情,密切接触者应采取哪些措施。
六、标本采集、保存、运输评价指标
1.标本的种类。鼻或者咽拭子、血样(略)。
2.标本的标识。采样的时间、用品的名称、编号等信息要齐全。
3.样品的保存和运输。采用合格的螺口管保存,并放入冷藏箱。
七、基本格式要求
1.题目。指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有时为了简练,准确时间地点可省略。
2.前言。简要说明疫情的发生、发展及采取的控制措施。
3.正文。详细介绍疫情发生的情况、背景、地域和环境情况、主要临床特征、流行情况、采样情况、处理过程,未来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可能的病因和对此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4.结尾。调查报告的结束语,主要是在对资料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正文形成结论,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建议。
5.落款。单位名称、调查员、调查日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