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应急演练评估指标体系简析
为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协同反应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事故防范、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青岛市政府应急办根据《青岛市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操作细则》,借鉴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推出的国家应急演练(NEP)项目的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等经验,在不断总结,多次试用、评审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制定出完整意义上的应急演练评估指标体系。应急演练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应急演练的分类,归纳设置了桌面推演、拉动演练和实战演练共三部分的评估指标体系。
以应急演练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实战演练评估指标体系为例,该指标体系共分为三级,一级指标按演练时间环节的顺序,分为演练准备、演练实施和演练总结三个阶段;二级指标的设置从每一个阶段的组织体制、机制、支撑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共分为10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是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结合后根据具体在每个阶段要考核的内容进行设定,每个三级指标再详细列出具有量化分数的评分说明,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应急演练评估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又分为两部分,其中前26项评估指标由应急演练时的现场评估人员给出分数,现场评估人员由应急管理专家、专业人员、媒体人员等组成,对应急演练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估。首先依据演练评估指标体系表中的各评估内容逐项按分值进行三级指标评分,根据各项分数累加得出应急演练的总得分A,满分为100分。另外评估指标体系在最后设有4项在应急演练结束三天后给出分数的指标,总得分B,满分为20分。应急演练评估总得分S=A×0.9+B×0.5。根据最终得分划分为5个等级:①S≥90:优秀;②80≤S<90:良好;③ 70≤S<80:中等;④60≤S<70:合格;⑤S<60的为不合格。
一是评估指标体系体现了客观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客观性体现在演练评估由组织应急演练方转变为由应急管理专家、应急专业人员、媒体人员等共同进行,避免了已往演练组织单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局面。规范性体现在指标的具体分值描述实现了由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的转变。可操作性体现在每一个指标都真实对应应急演练过程的实际技术细节。
二是评估指标体系注重顶层设计,紧紧围绕“一案三制”来进行。评估指标体系在建立时就借鉴了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注重顶层设计的先进理念,首先将应急演练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了三个一级指标,然后根据“一案三制”对一级指标进行展开细化,整个指标体系虽然指标较多,但主线和指向性明确。
三是评估指标体系涵盖了应急演练的完整过程,评估范围不管是演练的关键环节还是衍生环节,是预热准备还是评估总结,体系中的指标均实现了全过程细节化描述。
三、应急演练评估指标体系实施成效
青岛市应急演练评估指标体系形成后,为检验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青岛市政府应急办多次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应急演练活动,通过应急演练对指标体系进行检验完善。2011年先后在市级机关办公楼地震应急疏散、全市中小学防灾应急疏散、黄岛中海油公司辐射事故应急救援、崂山水库防汛、胶州湾隧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2011年青岛市海上应急救援演练、青岛市面粉保供应急演练等应急演练活动中利用应急演练评估指标体系对演练过程进行评估,同时结合演练情况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不断修改完善。
新的应急演练评估指标体系涵盖了演练准备、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善后处理和评估总结的全过程。通过量化指标实现对应急演练的定量评估。评估体系既有反映突发事件和应急响应共性特征的指标,也有对不同演练背景及其应对要求特殊性的考量,这一改进得益于青岛应急演练的实践。在胶州湾隧道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时曾经出现过因信息发布考虑不周而造成较为严重的交通拥堵,这一问题引发了如何在演练过程中避免因应急演练而衍生新问题的思考,形成了拓展应急演练评价指标外延的需求,应急演练准备阶段的相关指标随即被纳入应急演练评估体系。规范化的应急演练评估工作不仅提升了参演人员的处置能力,锻炼了队伍,而且规范了演练组织,避免了演练经费的浪费,实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