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辐射性生物效应: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品,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放射性污染。如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不但使几十万人死亡,大批幸存者饱受放射病的折磨,引起致癌性体细胞突变,并影响后代的基因突变。
(七)、爆炸性。如钋-210盐类的放射性很强,可使其盐溶液发生辐射分解,不断产生过氧化氢和臭氧等气体,并放出大量的热。当钋-210的浓度较大时,由于辐射气体所产生的气压不断增加,甚至引起盛放钋盐溶液的容器爆炸。
(八)事故隐蔽性强,易造成较大面积放射性污染,处置技术要求高。在使用、储存、运输、维护、报废、退役等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放射源泄漏事故,但受害者往往不易察觉。它可通过辐射污染空气、水进行传播,处置过程极其复杂,对泄漏源侦检、控制、个人防护、疏散救人行动都有特别的技术要求。
五、处置措施
(一)接警出动。接警时要重点询问事故发生的时间、详细地址、射性物品组成、活度及储量、等情况。 同时,立即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并根据指示要求报告当地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在力量调集时,要突出专业性,视情调集核生化侦检车、防化救援车、防化洗消车、抢险救援车、照明车,以及核放射性侦检仪、探测仪、防核服等车辆装备。并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核工业、公安、安监、卫生、环保、气象、驻军防化部队等部门到场参与处置。
(二)个人防护。对于外照式防护方法而言,根据受照射剂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与照射时间成正比的关系,通过采用具有不同功用的长柄器械或机械手进行远距离操作、减少受辐射时间,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减弱材料),把外照射剂量减少到控制标准以下,以保护人体安全。消防救援人员进入重危区必须佩戴隔绝式呼吸器或其他防护器具,穿着全封闭式防核防化服,进入轻危区人员必须佩戴隔绝式呼吸器,穿着防核防化服或封闭式防化服。
(三)现场询情。消防救援人员到场后,要详细询问遇险人员的数量及状况,事故现场周围的居民分布和人员可能受到的辐射伤害情况。
(四)侦察检测。消防救援人员要使用检测仪器测定泄漏物的位置、性品、剂量、辐射范围,掌握事故单位已经采取的处置措施,测定现场及周围区域的风力和风向,收寻遇险和被困人员。
(五)设置警戒。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警戒范围,设置警戒标志,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严格控制进入警戒区人员、车辆、物资,非操作人员严禁入内,在整个监测过程中设置安全员,实行动态监测,当辐射量达0.25mrad/H时发出信号,立即撤离,同时,治安部门做好疏散。
(六)疏散救生。疏散救生是减少人员伤亡的关键,要利用通信、广播系统,迅速引导、疏散人员至安全区域。组成救生小组进入危险区,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遇险人员疏散、转移至安全区,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交由医疗部门看管,接受检查、救治和洗消。
(七)控源排险。发生放射性物品泄漏,要防止放射性污染进一步扩大,以专家和事故单位技术人员为主,按照控制泄漏和回收方案组织实施。主要采用围封隔离法(在开放源的周围设立一系列的屏障,以限制可能被污染的体积和表面,防止由于人员或物体的移动而将污染带到相邻房间等措施)和密闭包容法(把可能成为污染源的放射性物品存放在密闭的容器中或在密闭的手套箱中进行操作,使之与工作场所的空气隔绝)。同时,对受到污染的表面及时去污,组织通风,对污染空气的净化。积极配合事故单位、核工业、气象、环保、卫生、驻军防化部队等部门参加抢险救援行动。
(八)洗消处理。当人员、服装遭受放射性污染时,应尽快利用各种简便器材对皮肤和服装进行局部或全身洗消,如用毛巾、棉花、布等蘸水湿擦。对车辆器材装备可采用拍打、抖拂、刷擦、洗涤、高压水清洗等方法。
(九)现场清理。现场清理工作主要由事故单位牵头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实施,消防救援人员提供协助,环保、卫生部门必须检测洗消污水等污染物,防止造成次生灾害。
(十)注意事项。
1、在处置中,要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核工业、公安、安监、卫生、环保、气象、驻军防化部队等部门参与处置。
2、进入人员必须携带核辐射侦检仪、佩戴隔绝式呼吸器,穿着防核防化服,按照预案或规定的行那道路险和方法实施救援,缩短停留时间
3、进入警戒区域救援人员和救出的遇险人员必须进行登记;
4、如果泄漏同时伴有火灾发生,尽量不用水灭火,以防止放射性物品向外扩散。铀或钚发生火灾,应采用氯化钠、氯化钾和氯化钡配置的三无低熔氯盐粉末灭火。
5. 救援任务完成后,所有参加救援人员和装备必须进行洗消,受污染严重者要到医院进行观察和治疗。
6、在制定处置方案时,应以技术工程人员为主。
参考书目:
《灭火救援教程》,公安部消防局编
《化学灾害事故处置辅助决策系统》,公安部消防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