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正文

国家减灾委专家李京 张强谈雅安地震应急救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4-21    来源:人民网

  及时获取准确信息并实现信息共享在巨灾的应急救援中特别重要

[网友一天一地一广仔]:汶川地震的时候,还没有微博,而近几年国人见证了微博的力量,你们怎么看此次救灾中微博等网络、媒介所发挥的作用?

【李京】:发生这种巨灾的应急救援中,及时获取准确信息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而这次救灾,网络媒体界迅速把信息提供给大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事实上我所获得的主要信息也都是来源于网络,所以我认为网络媒体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前面谈到的是准确的信息,另外,在网络上发布的有些信息可能不一定十分准确,这就需要我们作出判断,同时我们也呼吁网友,尽可能提供你自己实际看到的和确切的信息,不要传播那些没有根据的信息,而造成其他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时的困惑。

【张强】:微博的作用显而易见,我们看到微博不仅仅在灾害,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扮演者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不仅仅是微博,而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我们不光是看重灾难社会媒体的发挥作用,不仅仅是微博,还有微信上有很多群组来交流雅安的地震信息、救援进展,以及下一步可能参与的志愿行动,这都对我们有效全面地应对雅安地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在这个作用方面,微博作为一个渠道,不仅仅带来信息传播的作用,还促进形成多元化的应对体系,促进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能够参与到瞬息多变的灾害救助过程中。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灾区外的群众通过这些媒体,也可以感同身受到灾区的冲击、变化、压力和需求,特别也能够对政府应对的过程能够感同身受。我想这就不仅仅是一个监督的问题,也是一个参与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讨论用什么样的方式综合媒体,能够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也可以去关注,在灾区的第一时间,前方的信息是断裂的,其实在灾区中的群众来说没有太多的机会上我们的互联网,甚至用电话都会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用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有机结合,这会是一个难题。我们一定要提醒社会媒体的多元化不能替代实体的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应该是有机结合,我们再换句话说,我们希望这些信息能够更加落地,能够更加充分展现出现场的进展,让具体的多元化的社会组织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而不是成为简单的埋怨、简单地进行抱怨情绪宣泄的平台,我们在海量的社交媒体中要遵守一些信息规则,在第一时间段救援的时候,我们建议各位发布的信息要简洁、明快、主题突出,而不是特别占据通讯的资源平台。我们如何保持理性建立互通,大家能够在一个共识的基础上保持良好的理解和沟通,这也是需要善于利用社会媒体的情绪控制。因为我们也需要支持一系列的发展。我们也正在继续关注关于在雅安中的媒介作用的发挥过程,也希望不仅仅能够参与到灾情的反馈,也能够参与救援的互助网络的形成上,而且特别希望大家能够保持长期对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支持,社会媒体越来越蓬勃,特别容易很快地转移注意力。

[网友远文]:我是一个志愿者,现在去灾区方便吗?志愿者救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张强】:其实现在有很多人在问这个问题,我们和现场的方方面面的同志做了沟通,可能也和汶川的经验是一样的。目前在第一时段来说,志愿者去灾区现场是谨慎的,灾区的资源是有限的,交通以及安全能否保证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要看不同的志愿者有不同作用的时机。所以我们也建议你进行评估,我们没有准确的答案说你去还是不去,我建议你去评估,第一,现场当前的需求;第二,你所能够提供的资源供给和能力的支持,是不是能够适合当前状态的需求;第三,我们怎么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能否在资源进行有序整合的基础上做出一些计划,也建议作为单个志愿者,希望你们和有关的组织进行沟通,因为现在这样的有关志愿组织发展非常快,包括壹基金、南都基金会、友成基金会及中国红十字会等,可以建立一种联系,根据需求有建制的参与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

[网友liudaniu]:怎样组织爱心人士能够又快又有效的实施救援?

【张强】:我作为一个志愿者,我想第一个和各位报告的,现在在灾害的第一时间,中国的社会组织和救援的有关专业机构已经在积极有效地开展行动。刚刚我收到消息,NGO备灾中心已经到达芦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了芦山民间联合救灾工作站,还有刚才介绍到的很多基金会、很多NGO组织都开展了物资的筹措、专业的分析、需求的评估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我想说,这就是大家都在吸取了汶川应急救灾经验,我们经常提醒大家一定要建立成一个政府和社会联动的应急救灾机制。我们说爱心人士是更广泛的概念,我们说志愿者、救援者,这是我们在制度上的配置。在这个配置上,我们在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的制度设计层面上要有所设计,要能够和民间、和社会力量建立一个信息通道,能够互相协助。第二,有赖于在广大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之间,我们也要建立好有序、合作的工作格局。这一点,目前我们也是在积极推进中,我们想说几点具体体现:一是我们是否可以建立一个信息的共享平台,因为有了信息的共享平台才能把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能够提供的多元化的支持,能够和现场的需求建立有效的匹配机制,而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冲到现场去抢占有限的资源通道。二是要有一些人力资源的共享机制,因为有了信息、有了很多需求之后,我们还要打破组织之间的边界局限性,要尽最大可能地分享我们工作的人力资源,要让可以能够跨组织搭建一些工作组。三是建立一个持续机制,因为汶川经验体现出所有的灾害应对、灾后重建都会是一个长期、非常细致、非常社会化的一个过程。这时候我们也要建立一种工作机制,让我们的特长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能够在不同的时段以什么样的资源供给为主,要有所差分,而不能一哄而上如潮水般,如何节约各方面的资源耗费。我们再强调一点,效率最重要的是信息共享,我们一定要实现这一点,让所有的信息在我们所有机构中无差异化地充分分享,这特别重要。

我国已经建立了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并在不断完善中

[网友杜康]:汶川地震后,两位有没有到四川进行过调研?如果进行了调研,那么调研成果对本次地震有没有指导意义?

【张强】:汶川地震后,我们不仅仅是到四川调研,我们和四川当地的伙伴一直长期在灾后第一时间救援、到安置、到灾后重建,我们参与了长期的工作过程。这个工作过程中,我们有很多体会,大家也知道不仅仅是我们这个团队,全世界很多国家都主动地来中国去研究中国的汶川应对经验,有非常多的科研成果、政策回顾和发展建议。这一点,我们想和各位分享,我们特别希望每次灾害都能够充分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能够把它进一步提升为我们的制度变化,能够修正未来发展路径,能够对未来发展路径有所思考,这是最重要的。其实我们这些研究会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想简要地介绍几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汶川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灾害的应急管理体系一定是一个多元治理的、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综合体系。这是我们想说的基本经验,我们可以看到汶川的应对中呈现的需求,它不仅仅是对一个政府的力量的挑战,也是对一个社会整体应对的资源、能力的综合性考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未来,以及我们这次应对雅安地震中,我们呈现出的是如何做到信息的透明,如何做到对社会组织的开放,如何让人们不管是灾区内还是灾区外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现场发生的灾情和救援进展。这些是对整个公共治理体系的基本发展需求。第二,我们刚才讲的是政府和社会合作的一面,对于政府内部来说,汶川的经验也是非常具有启示性的。因为一个大灾的应对,不仅仅需要中央政府总的统筹、有效的指挥,还需要各个基层的政府作为第一支响应者,它的功能的发挥,能否做到及时地识别灾害,组织民众以及整合资源应对灾害,这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一点来说,在政府内部,我们也需要有所反思,我们如何让基层政府更有主动性,更有资源应对的完备性,能够和中央政府之间有序地进行合作。请大家注意,我们讲的一定是“有序”的,不是简单地从上而下的命令系统,而是所有的地情、灾情都有赖于第一线的指挥者或者是行政工作人员能够充分了解掌握,他们具有一定的调度和处置权,这非常重要。刚才我们讲的两点,是在体系格局上的。其实我们在应对体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不同的收获,比如说媒体如何参与到灾害应对中,媒体如何及时采集信息,我们如何减少谣言,增进社会稳定,特别是现在蓬勃发展的社会媒体。我们的微博、微信这些新的媒体手段,既能够有效传递信息,又能够动员资源,但要注意如何充分有序地利用,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除此之外,还有我们企业如何参加、产业格局的布局问题,这些也是涉及到很多面。大家可以看到,在汶川的重建过程中,冲击的不仅仅是现有的人员的生命安全的问题,其实也在影响着整个地区的产业布局和资源的配置问题,这一点和我们在做未来的规划中特别需要考虑的。刚才讲的产业规划,与此相同也有城市规划问题。刚才也有网友提到人口的密集布置应该尽可能在一些低风险带,毫无疑问这是正确的,我们尽可能实现这点。但要保证城市规划先行,这也是新型城镇化道路中,我们总结汶川经验特别要提醒的。我们怎样把城镇居住聚集区安排在低风险、易于抵抗灾害的地区,而且在功能设置上能够全备。大家一定还记得一个例子,汶川地震救援,有一个小学,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道路的问题。因为这所小学门口有一座小桥,大型的救援设备过不去。这就是当初作为一个小学易于受威胁的公共场所,应该布置在什么样的区域。这是我们提前要做好防范的,而不是在事后救援中发现束手无策,那我们就很难回应要求。我们有很多方面的政策、很多方面的认识、很多方面的教育都有待反思,要特别提醒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社会的学习机制,在所有的具体细节层面上会更为重要。

【李京】:汶川地震,我们两人到那边去了多次,我本人是5月14号到达成都,5月15号清晨就进入北川。地震以后,我去灾区至少有30次左右,张强教授还有一段时间长期呆在那边。我们在那边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当时我们调研的结果每天都往回写报告,供救灾者参考。当时有不少救灾人员和调研人员在现场做了很多经验的总结和政策性建议,这些建议对后来的救灾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我前面说到过,汶川地震发生时快速信息获取工作做得不是很够,没有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整个灾情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强调了以后再发生灾害,一定要第一时间去获取灾情情况,在交通受到阻碍的时候,应当采用像航空遥感等快速信息获取技术来获取灾情的情况,以便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而这次我们可以看到,灾后一个小时左右,空军就派出了直升飞机到那边去调查灾情。所以我觉得当年的调研和总结成果对这次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

[E政建议]:中国应该建立一整套地震预防和应急救援体系,请问嘉宾您认为应该怎样建立和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李京】:我们已经建立了地震预防的应急救援体系,现在正在完善之中。比如在汶川地震时,我们只有国家应急救援队一支专业的地震救援队,而这些年来各个省都建了专业的救援队。同时,一些原来主要是作为生产安全救援的专业救援队,包括矿难救援、消防救援的救援队也都增加了应对自然灾害的救援功能。我们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国家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地震的应急预案,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当然,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对我们国家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灾害频发的情况,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救援能力,同时,除了在救援以外,关于在地震灾害的防治方面,我们也要考虑其它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建立完整的地震灾害的风险区划,并根据此对建筑提出应有的标准,使得我们的建筑逐渐能够实现在地震发生时尽可能不垮塌,使伤亡降低。

【张强】:刚才在回答其他问题中都有所涉及到,关于地震应急体系是不断在完善,不仅仅是汶川地震之后,新中国建立以来,地震是一个非常显著、影响很大的自然灾害的灾种,不管从政府还是社会来说,都投入了非常大的力量,我们叫做更新换代,说的是在硬能力和软能力两个方面。我们在前面谈到很多,应该如何完善。我们从几个大的方,一方面是有人关心硬能力的建设、科技、装备,我们不能说科技上能够预测,因为我们还不能够预测是否有这个能力。我们有能力在发生灾害之后,我们第一时间去测度灾情,快速通讯系统、移动指挥系统、无人机,这些硬能力能够让灾情,在不同的状况下能够获知。这种硬能力是特别值得防范的过程。另外一方面,硬能力还包括着整个应急准备的储备体系,灾后重建的资源的调度体系,这些问题是我们如何建立一个资源的配置。我们怎么能够既能保证在战时有可用的物资、可用的资源,能够低成本、高效获取资源,这是在硬能力方面。还有就是像我们在讨论中国发展问题一样,还要和软能力结合起来,软能力就是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政策体系看待灾害,现在有经验告诉我们,灾害已经成为多元治理的政策面的挑战,不仅仅是单一的,是一个救灾救助的概念,还会涉及当前的科学发展,怎么样在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我们的安全发展,能够有效地避免带来的脆弱性,我们有可能带来资源的破坏。因为要减轻自然灾害发生的冲击,这些是息息相关的。不仅仅是资源配置,还包括如何评估行政体系,如何保证从上到下所有的政府工作人员能够以人为本地把灾害应对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考核条件,怎样动员、怎样评估,这些都会是能够确保在长时间的灾害应对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警惕的思维,能够以此为我们的施政重点,才能动员所有的资源应对灾害。这一点作为软实力方面的建设,我们还挑战多多。我们是不是能够把资源尽可能投到没有灾害做灾害应急准备,能做灾害的教育,这些都是一些长线的投入,也是很难在短期内进行评估绩效的,这都需要我们有新的治理观念、新的考核体系。还要特别提到,在中国的社会体系中,我们如何动员社会资源应对,这是和中国社会体制改革进程一样的挑战,或者说它就是社会体制改革中的一环,我们怎么样在特殊的情景下能够开放信息,能够和社会组织、广大志愿者协同作战。这一点是我们在治理上或者是下一步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中特别需要完善和继续提升的。

[E政建议]:建议国家出版一套关于地震预防、自我救助的通俗读物,加入到中小学生日常教育中去。请问嘉宾您怎么看?

【李京】:我认为这个建议是很好的,因为对于地震这种比较常发的灾害,我们的救援最重要的是防灾和互救自救,我们不仅需要建立专业的救援队伍,更需要所有的人,包括青少年和儿童都有很清醒的意识和比较清楚的自救、互救的知识。应该说,我们目前在这方面做的还是不够的,但是正在改进。比如现在中学的地理课里已经加进了一本教材,就是专门讲自然灾害的教材,在这个教材里讲了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预防的知识,可以说,在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里走了一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有关方面的教材和课外读物,以便中小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这样在发生灾害的情况下他们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历次地震的经验都证明,大部分灾民是靠自救、互救而救出来的,因此,有自救、护救能力的会大大降低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造成的伤亡。

【张强】:非常感谢这位网友,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特别强调的一个关键环节。因为大家都知道,教育对长期的发展和政策的改进都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在汶川地震之后,我们已经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了。这个探索,我想也是多方位的,可能还不仅仅局限在中小学。我们还在大学,社会培训体系,有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体系,都有所设计,增加了一些环节,有几个方面的教育,除了对灾情的认知方面,我们还增加了对应急体系的认知,怎样看待和了解国家应对灾害的制度体系方面的教育内容。还有一块是个体的。我们还增加了一些个体的行为,我作为一个个体如何应对灾害,如何做好防治准备,这几个层面都在涉及。而且还有几个方面,也和网友分享。我们特别在推动学校和社区之间如何联动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不仅仅存在在传统的课堂上,而是希望教育单位能够和社区的基本单位形成有效的互动。不管是大手小手一起拉,形成联动机制,使家庭成为意识的传载体,这也是我们特别希望的一个过程。因为这样的过程才能保证行之有效,能够让人们逐渐转化成为行为习惯,而不是说到每次灾害,我们都说“好了伤疤忘了痛”,再去琢磨,等时间长了,大家又会忘记这些。我们也希望推进的方式是多渠道、多方位立体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也需要各位群策群力,比如说教育内容的设置怎样可读,怎样让它真的受学生们的欢迎,能够使学生印象特别深刻,这个教育的方式有待于探讨,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本教育,给你一些纸面的、固化的教材,这还不行,我们怎样设计教学内容、怎样找到好的培训师,这都很重要。我们也呼吁大家,大家都来关心这些,大家也多出一点儿主意,可不可以多参与设计和推广。当然,中间我们也面临一些教育制度的变革问题。比如说,这部分内容到底是否成为必要的考核部分,能否成为进一步升学深造考核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讲的不仅仅是救灾的教育,这些灾害应对层面,其实我们背后隐含的一个大的教育是志愿者教育,使每个公民除了帮助自己之外,还能够是富有行动力的,这种能否成为我们教育中的安排,这也是需要我们讨论的。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教学工作人员、教育工作者特别期待与各位并肩战斗。

[网友团团绿]: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在地震发生后做了哪些工作?

【李京】:这个研究院是民政部和教育部共同建立的,就是为了国家的自然灾害的管理和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自2006年成立以后,在历次大的自然灾害应对中都发挥了作用,主要是灾前的风险分析,灾中的应急和灾情评估工作中发挥作用。例如这次8点02分发生地震,我们的空间信息分析小组在11点多就写了一份灾情分析报告,根据原有数据库的数据,已经建立起来的分析模型和当时掌握的地震发生位置、震级的信息,作出了灾情的应急评估。在汶川地震时,我们研究院也联合了其他部门的专家,很快作出了灾情总的评估分析报告,而这些分析结果对于国家的救灾决策是很有意义的。

【李京】:我们现在正在密切关注救灾的进展,并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为救灾提供技术支持。希望大家能够连起手来共同应对这次灾害的考验,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尽最大的可能帮助灾民。各位网友再见。

【张强】:我们要特别提醒,我们在和四川现场的沟通会上,很多四川伙伴们想向各位转达的认识,作为灾区的群众,深受雅安的挑战,虽然感情上备受煎熬,但也特别想在安全地区生活的同胞们说,我们在发展中要接受一个特别残忍的现实,需要全人类接受的共识,就是我们必须和灾害共存,我们不可能把灾害彻底消灭,我们只有选择能够用更好的抵御方式,更为有韧性的政策资源体系来应对灾害,我们才能够获得更为美好的明天,所以也感谢各界人士对四川灾区的关注,也希望我们能携手再去推动对于汶川经验的总结和利用搞好这次应对工作。今天访谈就到这里,各位网友再见。


 
关键词: 地震救援

  • 下一篇: 江西启动跨区域地震应急救援 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装备准备就绪
  • 上一篇: 国家矿山救援队全力投入雅安地震抢险救灾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