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地震灾害,公安消防部队有哪些应对手段,有哪些优势和特点?4月21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公安部消防局作战训练处高级工程师何宁。据他介绍,公安消防部队之所以能承担抗震救灾重任,得益于专业化的队伍、专业化的救援装备、科学的力量调派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专业化队伍:两小时内可一次性调集142支搜救队
汶川地震后,公安消防部队进一步规范地震救援力量建设,在全国消防部队组建重型地震搜救队144个、轻型地震搜救队408个。轻型地震搜救队具有建筑倒塌现场的常规人员搜索和营救能力,可以破拆、捣碎和切割一般建筑构件。重型地震搜救队具有较高的人员搜索和营救能力,能对钢筋混凝土建筑构件开展破拆救援作业。目前,公安消防部队可在两小时内一次性调集搜救队142支,可满足跨区域地震救援的需要。
按照国务院《“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部署安排,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的6个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已全部完成建设,即将投入执勤,今后将承担区域性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
专业化救援装备:地震搜救队配备8大类62种救援装备
近年来,公安消防部队各类灭火和应急救援执勤车辆从2005年前的1.3万余辆增加到目前的2.6万余辆,防护、侦检、救生、破拆等特种器材装备增加至424万余件(套)。
公安消防部队制定了 《地震搜救队人员构成和器材装备配备标准》,每个搜救队由指挥员、建筑结构专家、探测组、破拆组、营救组、医疗组、保障组、通信组、安全观察员、搜救犬训导员等构成,配备了防护、侦检、搜索、破拆、顶撑、照明、通信、救生等8大类62种救援装备,以及72小时自我保障物资,能够满足独立救援、自我保障的需要。同时,按照标准化、模块化的要求,对携行装备分类存储,既可以随车、随飞机运输,也可以单兵、班组、团队携装徒步行进,多种方式保障人和装备不分离,确保及时运抵地震救援现场。
此外,公安消防部队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地震救援专业训练体系,每个总队都建有相应的地震及建筑倒塌训练设施。近年来,全国连续举办了地震及建筑倒塌事故救援、水域水难救援等多个专业技术培训班,培养了大批业务骨干,提升了快速反应和抢险救援能力。
科学的力量调派:全国划分8个应急救援协作区
着眼于防控重特大灾害事故需要,公安消防部队在全国划分东北、华北、华东等8个应急救援协作区,分别制定预案,强化区域协同联动。特别是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地震后,针对重特大地震灾害,制定了一次性调集三万、二万、一万、五千兵力的跨区域地震救援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川滇、江浙沪等跨区域地震实战拉动演练200余次,实地检验跨区域机动救援和72小时自我保障能力。
这次芦山地震救援,公安消防部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四川按照响应级别,在本省内实施了跨区域地震救援调派,公安部消防局同时要求四川省周边的西南片区四个公安消防部队作为第一批跨区域应急救援准备力量。
丰富的实战经验:天天在战斗、时时在救援
公安消防部队每年参加数十万起危险化学品泄漏、建筑物倒塌、交通事故、地震及次生灾害、群众遇险求助等抢险救援战斗,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2000年以前,公安消防部队参加各类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占接警出动总数不到10%,2006年超过54%,2011年达到81%,应急救援占出警总量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可以说,公安消防部队天天在战斗、时时在救援,平时既承担了危险化学品泄漏、连环撞车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等常见灾害事故救援,也担负着为群众取钥匙、开门、送水、摘马蜂窝等大量的社会救助工作。遇有灾害事故,老百姓最先想到的是公安消防部队,政府最先调动的也是公安消防部队,消防救援已成为政府救灾、群众求助的第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