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火灾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几个中队联合作战的跨区域灭火救援已经成为消防部队的常态。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火灾扑救现场混乱不可避免出现,消防部队的专业化水准经常受到各级质疑。本文尝试找出这些主客观因素,探讨解决对策,切实提高灭火救援水平。
1.跨区域灭火救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火场指挥部掌握的情报信息量少速慢。战场上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火灾扑救如战斗,也需“知己知彼”。从目前跨区域灭火救援现状看,虽谈不上完全不“知己知彼”,但从为灭火救援决策的辅助上看,有限的情报信息难以完成支撑,也可以说不“知己知彼”。所谓不“知己”,就是消防力量调集基本由指挥中心完成,火场指挥部不能实时掌握出动车辆的类型、数量、到场的时间,大部分时候需要一个个电话询问,力量生成的准确性上难以把握;所谓不“知彼”,就是火场指挥部不能迅速掌握火场的基本情况,包括起火建筑的基本情况、火场附近的水源情况、火势最有可能的蔓延方向等等。从大(中)队层面看,抓了几年的“六熟悉”后,重点单位的这些信息都比较清楚,但上升到支队层面或发生了一般单位的比较大的火灾后,火场指挥部往往是到场后通过询问知情人、翻看现场图纸、火情侦查等方法取得有限的火场情报信息,内容和时效性都要大打折扣。因为如此,当前跨区域灭火救援组织指挥犹如一个盲人在下一盘没有棋盘和棋子的棋局。
1.2火场指挥核心难以形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火场核心指挥员难以形成。一场较大的火灾,到场的支队党委班子成员、大队领导以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如果组织无序的话,人人都是灭火专家,人人都是最高指挥员,往往令出多头,指令有时南辕北辙,让受令者无所适从。二是火场指挥团队难以形成。一个火场指挥部,除了指挥员外,还需要战训、通信、专家组成员等来支撑,团队成员收集足够的情报信息供指挥员决策,指挥员决策后又要通过团队成员来组织实施。《浙江省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管理工作规定》第三十八条也明确规定:现场作战指挥部设总指挥员、副总指挥员。下设作战指挥组、政工宣传组、战勤保障组、技术专家组等。但在实际火场,突出的是个人指挥,缺少团队指挥,指挥员往往要亲自接打电话、亲自火情侦查、亲自查阅资料,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的现象并不少见。指挥员乱了,火场不乱显然是不可能的。
1.3火场通信还存在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对讲机上。这几年信息化建设使对讲机的质量、无线信号强度、呼叫三级组网建设都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这里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来的是两个问题,核心要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表现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对讲机操作没有释放双手,这给水枪手和器材操作员带来很大麻烦,会出现拿在手上不便灭火或不易操作器材和放在口袋就会听不到指令的矛盾。表现出来的第二个问题是佩戴空气呼吸器后使用对讲机非常困难。尽管十几年前就有了喉骨和头骨震动耳机,但是使用不能保证,一直没有被推广。前面两个问题的核心是要解决对讲机配套使用的耳机问题。现在状况下,在吵杂的火场环境和佩戴空气呼吸器的情况下,对讲机由于耳机问题没有解决,火场指挥员的指令往往传达不下去或传达大打折扣,“通信基本靠喊”成为时下火场通信的一个常见调侃。
1.4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一方面表现在器材操作上:一是常用的器材装备操作不熟练。譬如水带的铺设,有的铺设的歪歪扭扭,给车辆进攻撤退带来障碍;有的碰到不同地形如何铺设就不知所措;有的对楼层垂直铺设水带挂钩运用不规范造成水带断裂。譬如水枪和移动炮的运用,大部分水枪手对射流的掌控做不到精准。二是特种车辆装备操作不专业。例如驾驶员对登高车的操作,平时操作似乎很熟练,但一到火场,往往会出现停车位选择不对,操作时间大大延长等现象。例如在灭火救援现场,运能否用现有破拆器材破拆、如何快速破拆等问题很多指战员心中无底。例如侦检器材的检测范围,如何检测,探头的使用保养在基层中队都存在误区。三是战训养成不够。灭火救援现场水带接口随意丢扔、水带的随意拖攥导致破损、空气呼吸器面罩的随意放置等等现象随处可见,问题虽小,却可能会出现一枚马蹄钉损毁一场战争的类似后果。四是训练与灭火救援实际脱节。现在很多训练项目似乎很实战,但其实跟灭火救援是脱节的。譬如梯子的架设,拥有煤渣地的训练场三人10几秒可以架得很顺畅,但到了大部分都是水泥地的现场,五人架设往往都会很狼狈;譬如攀爬横渡在当前救援现场很常用也很实用,由于训练场的横渡绳索拉得很紧,横渡很顺畅,动作很潇洒,过渡时间很短,但在救援现场,由于受场地的限制,即使用了紧绳器,绳索任然会有弧度,训练效果就很难发挥出来了;譬如一点吊救人法确实是一个快速实用的楼层或高地救人方法,但在现场,指战员往往会被一时找不到合适安全的支点而着急。另一方面表现在供水上:一是车辆连接消火栓或吸取天然水源意识不强。大部分驾驶员把消防车的吸水主要依靠消火栓两个65毫米接口连接水带供给,在当前消防车水泵流量基本都在60L/S以上的情况下,这种供水方式的流量显然是满足不了的,必须要依托吸水管连接消火栓,有条件的最好能直接吸取天然水源。二是重战斗轻供水现象普遍存在。指挥员重视一线指挥多,重视供水调度少;驾驶员停靠水源的意识薄弱,往往一车紧跟一车,前车断水后车供,等全部供完才想到要取水的现象在当前火灾现场还是普遍存在的。三是配套供水不合理。随着高精尖装备的配备,大流量消防车也越来越多。当前温州就配备了10000L/min的大流量车,如果该车满负荷使用,必须要3台以上60L/S的消防车供水,但在很多火灾现场,一车一供的现象较为普遍,显然较难发挥大功率车的效能。温州还配备了90米高的登高平台车,自带水泵的流量也可达到100L/S,而且还有耦合供水接口,但在耦合供水时,如果后车驾驶员不加注意,供水压力超过了3.5MPA,那对前车的水泵损害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