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正文

湖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29    来源:湖北省政府网站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协调、预防为主、防救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全面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防灾减灾。
以人为本,依靠科学。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防灾减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科技在综合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水平。
预防为主,防救并重。把防灾减灾和抗灾救灾相结合,以防为主,加强自然灾害风险调查、监测预警、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规范灾害管理工作。
统筹协调,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防灾减灾能力工作,着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整合资源,夯实基础,从实际工作出发优先解决突出问题。

 (三)规划目标。

1.基本建立全省自然灾害风险信息管理和应急救助指挥平台,基本摸清省内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情况,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统计核查、信息报送与共享能力进一步提高。
2.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同等致灾强度下较“十一五”时期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
3. 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土地利用、资源管理、能源供应、城乡建设和扶贫开发等规划中体现防灾减灾要求。
4. 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自然灾害保险赔款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明显提高。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和民房普遍达到国家规定的设防标准。
5. 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普遍增强,防灾减灾知识在大中小学生及公众中普及率明显提高,中小学每学期防灾减灾教育不少于20个课时。
6. 全省防灾减灾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更加合理。
7. 创建500个以上全国和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每个城乡基层社区和自然村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8. 进一步强化省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省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管理建设。

加快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等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灾情上报与统计核查系统,尤其重视县级以下灾害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优化功能布局,提高监测水平。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能力建设。
提高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水平,科学规划并有效利用各级各类信息资源,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段,提高信息处理与分析水平,完善灾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论证建立全省综合防灾减灾数据库,完善灾害信息动态更新机制,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标准,保障防灾减灾信息安全。

 (二)加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能力建设。

加强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制定完善减轻灾害风险的措施,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和灾害调查评价体系。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全省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摸清底数,探索建立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建立全省自然灾害评估体系,充分发挥综合评估对决策管理的服务保障作用。将防灾减灾指标纳入重大工程、生产建设和区域开发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价试点工作。

(三)加强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


加强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寒抗冻、防风防雹、森林防火、疾控预防控制、紧急医疗救治、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疫病疫源防控等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严格执行城乡建(构)筑物,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和生命线工程的灾害防御标准,推广安全校舍和安全医院等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涵闸、泵站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危房改造、农田水利设施、重要分蓄洪区、抗旱应急水源、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自然灾害隐患重点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

 (四)加强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健全城乡基层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完善街道(乡镇)、社区(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适时组织演练,加强基层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加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力度,提高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联创机制,整体带动全省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五)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建设。


健全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快速反应机制,规范灾害救助管理职能和工作程序。加快全省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建设,构建快捷有效、协调有序的决策指挥平台。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建立健全应急救助联动机制。加强应急通信、专用车辆、网络办公等技术装备建设,提高应急救助保障能力。认真落实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制度,健全救灾资金长效保障机制,加大对救灾款物使用的监管力度。加快全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形成省、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网络。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评估制度和重大项目听证制度,提高恢复重建监管水平。

  (六)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积极推动省级减灾中心建设,逐步形成行政部门管理协调与技术部门专业服务相结合的防灾减灾科学管理新模式。加强与防灾减灾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加强我省灾害形成机制及对策等问题的研究,启动以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的湖北防灾减灾自动化管理与指挥决策系统工程研究与建设。

(七)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建设。

完善防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救灾公共服务方式,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充分发挥公益慈善机构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完善全省自然灾害社会捐赠管理机制,加强对捐赠款物的监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众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干预等方面作用,加强基层社区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志愿者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保险在灾害风险转移中的作用,拓宽灾害风险转移渠道。

  (八)加强防灾减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统筹防灾减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形成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队伍。充分发挥省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相关科研机构、民间组织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参谋咨询作用。加强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定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技能培训,培育和发展“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救灾抢险专业队伍。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防灾减灾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进程。

(九)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建设。


强化各级政府的防灾减灾责任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水平,完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将防灾减灾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升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文化素养。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教育,将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普及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演练,提升公众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积极推进省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和网络平台建设,创新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形式。
 
关键词: 防灾减灾

  • 下一篇: 2003年救生圈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不合格产品
  • 上一篇: 暂无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