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防艇长时间作战保障。从上海、广东水上消防建设中发现,消防艇的结构与之处置大型火灾或增援等长时间作战配套较好,一是其储油量大,20吨、30吨不等,使其续航能力基本都在48小时以上,这样充分保障了消防艇的航行时间;二是其消防艇具备在作战中为空气呼吸器充气的功能,且一次性能同时为10个气瓶充气,这样保障了消防员内攻灭火的安全;三是其消防艇内不仅设有学习室、会议室、艇长轮机长值班室,还设有厨房、食堂和战斗员休息室,增强了消防艇处置大型火灾和增援作战的能力。因此,在打造新消防艇时,长时间作战保障也将是我们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强化灭火救援课题研讨
当前,水上灭火抢险救援已成为消防部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水上消防力量,我们应强化水上灭火救援课题研讨。
(一)消防艇智能化内攻灭火装备课题研讨。目前,水上支队2艘消防艇虽能应对普通船舶火灾救援,但针对船舶舱室火灾、高杆舷滚装货轮、客轮、化学危险品船舶等灾害,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如2011年的“4.24”滚装船舱室火灾。当消防艇赶到现场时,火势已处于猛烈阶段,甲板温度相当高甚至被烧红,消防员已无法登船展开内攻,仅用水炮或泡沫炮扑救,灭火剂没有直接射入船舱和着火部位,对船表面和甲板起到冷却的作用,其着火舱室或部位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甲板温度仍然极高,短时间内未能将火势控制和扑灭。再如2009年郭家沱滚装高杆舷船舶火灾扑救演习。虽现有的2艘消防艇有41米长,但其杆舷均为0.95米,吃水深度为1.45米,而长江重庆流域目前的高杆舷滚装船、货轮、客轮随三峡库区的蓄水而逐年增多,其杆舷一般都在2米左右,这类船舶发生火灾后,消防艇达到很难选择适当位置靠泊,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船舶碰撞,造成二次灾害,甚至使消防艇面临倾斜翻沉危险,使消防员无法登船施救或内攻灭火。因此,在建造新消防艇时,应从智能化灭火角度去研发,将举办伸缩、能在钢板上打孔、出灭火剂的灭火设备设计安装在消防艇上,从而实现智能化内攻灭火功效,在灭火战术上应强化此类研讨。
(二)消防艇坡岸供水课题研讨。从长江重庆流域沿江滨江路建设情况来看,虽主城和部分区县都修了不少的沿江滨江路,但其市政消防管网建设却滞后,就主城来讲,沿江滨江路几乎没有一个市政消火栓,当沿江建构筑物发生大火后,仅靠几辆消防车的水是远远不够的,这时首先考虑的是消防艇坡岸供水,但从沿江码头建设来看,消防艇能到达部分码头,可还有部分码头不能到达,甚至部分流域还没有码头,因此,在今后战术研讨和新建消防艇时,消防艇往坡岸供水已成为我们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和管理使用
水上支队受到技术岗位配备的制约,技术骨干人才难以保留和提拔使用,如培养一名船长或轮机长需要8至10年时间,培养一名技术娴熟、勇敢顽强、心理素质好的救援骨干也需要4至6年时间。这些重要岗位不仅培养周期长,而且还要受士官编制的限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以士兵为主体的骨干队伍发展。建议,一是借助长江三峡库区应急救援中心建设机遇,提高水上应急救援专业技术岗位士官比例,尤其是中高级士官比例。二是建立以水上支队为主体,其他单位为补充的全市消防部队水上应急救援训练师资队伍和骨干人才队伍。三是从干部中培养技术人才,扩大在专业学校招收大学生干部的范围,从地方院校(如舰艇、海事、交通等院校)招收干部,达到引进人才,充实队伍建设,解决人才培养难、技术骨干难保留和缩短培训周期等问题。如:上海水上消防支队从海警专科校引进4名学员干部兼任技术岗位的工作,并在管理上实行船长负责制,中队长担任船长,其他干部担任轮机长等技术岗位,防止了技术和管理上的脱节,既有利于部队管理,又有利于岗位定责和技术人才队伍稳定。(李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