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不断推进和深化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在强化政府监管的同时,切实提高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打牢食品药品安全产业基础。依法严厉打击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及时响应老百姓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热点反映和诉求,积极开展针对性专项治理,不断净化市场环境。完成食品药品检验新所建设并不断提档升级,完善药品检测体系,建立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检测体系,完善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检测网络。积极创新食品药品安全社会防控网络建设,构建食品药品“网格化”社会监管格局,逐步形成党委政府主导、部门行业监督、社会单位负责、岗位员工执行、公民积极参与“五位一体”的防控网络,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多渠道投诉举报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完善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不断提高全市食品药品监管整体水平。
健全气象安全监管机制。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机制、信息发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和灾害调查评估机制等应急机制建设。完成一批重点基础项目建设,包括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预警信息平台和指挥系统、移动气象台,公共气象信息快速发布系统等。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有效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公众媒体的协作,共享防灾减灾信息,共建气象灾害防御格局。
(四)推进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体系建设
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着力加强村(社区)、镇(街道)两级信访工作场所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认真办理信访事项,健全信访事项办理工作机制,提高初信初访的告知率、转办(交办)率和一次性办结率。畅通信访渠道,不断整合信、访、网、电“四位一体”的群众诉求信息资源,及时化解信访矛盾,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进一步对接群众诉求。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把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访积案攻坚、群众权益保障作为重点,在社会建设新体制下对接民生诉求。扎实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在密切关系民生且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中全面引入稳评机制,通过专家论证、公众参与、专业组织测评等形式,充分预测风险,防范化解风险,减少新增矛盾,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
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全力推进领导干部接访、约访、下访和包案处理疑难复杂信访问题(“三访一包”)制度化。党政领导定期接待群众来访,部门和区县主要领导每月至少安排1天时间接待群众来访。深入开展“一助一牵手行动”,坚持走进基层、走进矛盾、走进信访老户家中,畅通渠道稳民心、多策并举解民难。大力开展重大信访疑难问题攻坚活动,积极化解信访积案,确保全市信访积案90%、进京访积案95%以上得到妥善化解。
进一步强化矛盾调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推广“调处中心”运作模式,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行业协会调解、群众团体调解、中介组织调解有机衔接。全面实行大调解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强医患纠纷、劳动争议、物业纠纷等专业调解,落实排查调处分析报告制度。
(五)推进基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强化基层公共安全组织建设。加快基层司法所、调解室、法律援助站的建设实施规划,完善基层派出所、社区警务室和公安检查站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区县、街镇两级调处中心等基层群众司法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强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落实相关保障措施。加强基层综治办建设,整合基层政法综治和维稳工作力量,将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建设成为“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基层平安联创、社会管理联抓”的工作平台。
强化基层安全生产组织和管理体系建设。区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安全生产执法机构和人员、装备建设,积极探索高新技术在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制定并分阶段落实执法检查装备配备标准,确保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编制、人员、经费、装备“五落实”。通过强化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现场监督和指导,及时做好预防、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防范体系。
强化基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用电安全、交通安全、房屋安全、涉水安全及防爆炸、防中毒、防火灾等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大力推进社区治安监控建设,推广安装电子监控、周边报警、楼宇电子对讲和家庭电子报警等系统。加强社区消防建设,及时改造易燃建筑密集区、棚户区,设置必要的消防水源,修建必要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提高抵御火灾能力。加强社区交通、用电等安全管理,配齐相应安全设施,及时消除交通、用电等安全隐患。
强化基层公共安全系列活动。加强专职联防队伍正规化建设,建好社区村庄义务巡逻、街头路面流动巡防、场所部位治安守望三支队伍。扎实开展区域平安创建和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实现平安创建活动全覆盖。深化基层基础建设,以“五有五无”社区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
四、重点项目
(一)推进“社区六进工程”建设。根据省市部署要求,创新以社区为单位、以小区为单元的“社区六进工程”, 在全市764个社区、557个行政村、3021个小区,推行“车管、消防、外管、网管、危管、物管”进社区,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区停车、治安防范、办事服务等难题,促进基层建设,切实控制案件总量、遏制隐患增量,以社区“小平安”积累社会“大和谐”,打造群众满意工程。
(二)推进“警务云计算中心”建设。依托现有公安信息化基础,引进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快公安信息中心和警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升级发展,逐步建成南京公安警务信息化云计算中心基本体系,经过3至5年的努力,实现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警务信息数据及警务应用系统等资源随时获取、按需使用和灵活扩展,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各部门、社会群众及全国公安机关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一期工程启动云基础设施平台、云支撑平台建设,同时启动云搜索、云指挥调度、云交通、云图像监控、反电信诈骗5个云应用系统建设。
(三)推进图像专网项目建设。结合南京道路、治安和监控建设使用现状,依托光纤技术,建设市、区县、街道图像专网,提高我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整体水平和科技含量,增强预防、控制和打击犯罪方面的能力。
四)推进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辅助决策信息化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构建城市应急综合应用平台,能够应对各类突发的紧急事件,实现事前的监测、预警、防范;应急事件发生时进行快速、准确、科学地决策、协调、调度和指挥,事后的科学分析、评估。应急综合应用平台是以公安、安监、环保、气象、地震等部门安全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共享为前提,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工程,具备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分析、信息报告、预测预警、监测监控、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等专题功能,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科学支持和决策水平。
(五)推进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建设。完善沿江、重要河湖、水利工程、重点林区、旅游景区、经济开发区、生态保护区以及交通、通信、输电线路沿线地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重点强化灾害易发区的监测设施建设,加密监测布点,实现全覆盖。充分利用卫星遥感、雷达等技术,加强森林火险、暴雨等的监测。加强应急移动观测和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在跨江大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沿线和主城区建30套能见度观测仪;加密自动气象站监测网,城市站网的密度从目前的10公里达到5公里,农村站网密度从15公里达到10公里。建设5部移动气象台,满足应急服务需求。新建5座梯度风、温度、太阳辐射观测塔和激光雷达。
(六)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建设。研发新一代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系统,提高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分析预报的能力。建设专业气象预报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系统、环境气象预报系统,开展城市安全、能源、交通、环境等气象保障服务。
(七)推进灾害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气象灾害防御联动机制,继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灾害联防格局。建立多灾种早期天气预警服务系统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平台,提高防御多种气象灾害的能力。主要公共媒体全面参与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新建500块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推动社会各行业电子显示屏参与预警信息发布取得显著成效。
(八)推进市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预防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强化科技兴安,加强安全文化建设。3年内在浦口区工大科技产业园内建成市安全生产综合保障中心,总投资5000万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2012年确保完成建设项目一期5000平方米主体工程并投入使用。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建立政府、院校、企业三级安全技术研发、实验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按照安全生产科学信息化总体框架,加快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市应急救援资源库等各类安全生产科技信息应用平台(系统)建设。规范非煤矿山抢险救护分队建设。加快建成隐患自查自报信息系统。每年用于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重点构建市、区(县)、街道(乡镇)、企业四级安全生产信息化体系,搭建安全生产应急处置平台,做到正常动态监测,出现险情及时分析研究,统一协调快速处置,达到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快速全覆盖;完善安全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充实市、区(县)、街道(乡镇)安监执法队伍并配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必要的检查设备及装备。
(九)推进政法综治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部门联动、功能齐全的政法综治信息管理平台。整合综治信息资源,建成涵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信息研判及化解、治安防控、打击犯罪、公共安全、政法综治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的市、区(县)、街道(镇)三级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实时动态监测、分析研判、协调指挥、适时处置。
(十)加快食品药品监督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建设综合检测机构,推进符合食品药品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互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形成集实验室管理、检验数据管理和省、市药监局及相关部门之间安全交换、流转处理、信息资源共享的综合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实验室LIMIS系统。推进药械不良反应监测及评审认证中心建设,完善覆盖全面的监测信息上报网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分管领导要亲自抓,明确部门和专人分阶段、分步骤有序实施。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举措、重点项目纳入各区县、市各有关部门的总体规划,加快公共安全体系各项建设内容的实施。
(二)落实经费保障。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投入力度,重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装备建设、信息化建设和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