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正文

北京十二五大力发展公共安全科技和应急产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3-17    来源:应安网
核心提示:应安网讯:十二期间北京充分发挥首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优势,加强公共安全领域科学研究,协调组织联合攻关,鼓励引导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研发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处置、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

应安网讯:记者从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了解到,十二期间北京将推进(一)应急救援队伍及装备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市、区县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管理,组建总队直属支队以及执勤备防的指挥中心,不断充实人员,改善队伍装备配备。综合考虑本市特点和实际需要,市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或确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其中,重点加强防汛抗旱、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灾害救助、地震、森林消防、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建筑工程、环境、核事故、公路及城市道路抢险和运输保障、治安和交通秩序保障、城市公共设施保障、电力保障、通信保障及网络与信息安全、公安消防、卫生、食品安全、重大动物疫情和突发农业灾害、反恐处突等专业应急队伍的建设。

根据应急队伍建设和业务需求,配备必要的抢险救援、应急保障和个人防护等各类装备,重点配备应急救援和工程抢险的大型装备、特种设备及器材,包括高层、地下、石油化工救火设备,空中救援直升机,救灾、地震、森林防火、交通、矿山、危险化学品、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反恐等领域的应急抢险救援车辆,以及核生化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检验、消除等特种大型设备。

(二)应急物资储备场所建设工程。

根据行政区域特点和需要,市民防局会同各区县政府,充分利用人防工程,力争在每个超过2万人的居住区配建一个应急物资储备库或应急物资发放点。市民政局负责建设1个中心、4个分中心的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进一步增加救灾物资储备数量和品种,力争达到可同时保障30万人的水平。建立完善相关专业应急救援物资及装备储备库,进一步完善储备的种类和规模。

(三)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根据本市突发事件特点和城市布局现状,建成300处以上、面积达1500万平方米、可容纳600万人的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基本保障突发事件发生后市民疏散避难需要。各区县政府每年至少建设2至3处符合相关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其中每个区县5年内至少建成1个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市教育、园林绿化、体育、民防、旅游等部门要建设一定数量的应急避难场所;市应急办负责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市地震局负责做好业务指导工作。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布,统筹安排应急避难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每个应急避难场所按照规划的面积标准、人均用地指标、场所用地设置要求、服务半径标准等,配套建设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储备应急物资,设置相关标识。

(四)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水、电、气、热、地下管线、交通、轨道建设、通信、消防、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传染病疫情、动植物疫情、生活必需品、金融、大型群众性活动等重点专项风险管理体系,以及16个区县和天安门地区、北京西站地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9个区域风险管理体系。市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依托各自现有信息化业务系统,搭建各重点专项、重点区域的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逐步实现对风险和风险控制点的全过程精细化、标准化、空间化管理。

(五)应急管理培训系统建设工程。

依托市、区县两级党校(行政学院),充分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充实相关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开设应急管理相关课程,对本市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干部等进行培训。由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负责、市应急办配合,建设北京市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建成应急管理培训情景模拟教室、媒体压力实验室等应急管理培训演练室,会同相关科研单位继续研发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情景模拟互动教学课件,开发具有联通互动、实时观摩、模拟推演等功能的应急管理培训信息化系统。市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依托现有培训基地,完善课程体系,补充相关功能,充实师资力量,使其具备情景模拟、演练操作等功能,构建多灾种、多类别的应急管理专业培训系统。

(六)公共安全与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工程。

由市应急办商市委宣传部,依托北京广播电视台,推进市应急管理科普宣教中心建设,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开展预警信息发布、突发事件资料采编、公共安全与应急知识科普宣教等工作,形成面向公众、形式生动、科学性强、覆盖全市的应急科普宣教支撑平台。市应急办牵头,依托首都之窗网站,建立完善北京应急网,打造国内一流的应急管理综合服务型网络平台,实现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应急管理宣传、公共安全知识科普宣教等功能。市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各有关单位、区县政府负责,对现有公共安全宣教基地进行升级改造,统一规范运营和管理,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公益为主、覆盖全市的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网络。

(七)军地应急联动体系建设工程。

按照整合资源、整体规划、优势互补、统一使用的原则,由北京卫戍区负责,市应急办、市有关部门和单位配合,依托驻京现役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关应急队伍的种类、规模和布局,组建市、区县、街道(乡镇)3级应急专业队伍,作为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突击力量。根据不同任务需要,由各级政府配备必要的专业装备器材。充分利用军地现有指挥资源,建立运转高效、安全保密、军地一体的指挥控制系统,实现指挥控制、信息传输、图像监控、预测预警等方面互联互通和兼容共享,提高军地联合应急组织指挥效能。

(八)应急管理物联网应用建设工程。

由市应急办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总体方案,按照“1+1+N”的总体框架,积极推进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十二五”初期,通过重点领域示范工程建设,初步建立本市应急系统物联网应用体系,提高城市安全运行动态监控、风险管理、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和科学应对的能力;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自主产权的创造,创新应用服务模式,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到“十二五”末期,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城市安全运行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初步形成,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物联网产业得到规模化发展。

(九)市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工程。

市气象局负责总结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一期建设经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系统功能,利用电视、广播、网站、手机短信、区域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多种信息发布手段,建立权威、畅通、及时、有效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形成覆盖全市的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综合防御和处置能力。

(十)市非紧急救助服务受理调度平台建设工程。

市信访办负责完成全市政府服务热线资源整合,实现电话诉求统一受理和“电网合一”;建设市非紧急救助服务受理调度平台,搭建决策会商、指挥调度、风险监测工作场所,扩大座席规模,建立多语言和3G通话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全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信息化建设,完成全市非紧急救助服务基础数据中心、城市运行电话数据信息采集监测系统、电话数据模型分析展现系统、互联网Web电话服务系统、非紧急救助服务“一站两库”和数据异地灾备建设任务;制定全市非紧急救助服务工作地方性标准。

同时还发展公共安全科技和应急产业。

充分发挥首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优势,加强公共安全领域科学研究,协调组织联合攻关,鼓励引导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研发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处置、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通过政策扶持、政府采购等方式,促进公共安全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培育和发展公共安全科技和应急产业。


 

  • 下一篇: 如何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安全体系
  • 上一篇: 美国PRT力鹰手动破拆工具组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