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西藏“3·29”山体塌方灾害的发生及后续救援工作的进展备受各界关注。专门为应对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应急管理学科及其进展情况也成为近期学界的关注重点。
“虽然"应急管理"这一概念在我国没有具体的产生时间,但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2003年"非典"发生后,随着一些高校、研究机构及研究个体相继开展相关研究,应急管理学科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中心副教授张小明告诉记者。
需要迫切 过程漫长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副教授游艳玲在回答记者时表示,随着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突发事件不再像原先那样只涵盖某个区域或领域,而是经常出现或多或少的关联性,开始涉及更多的部门、更多的领域。
暨南大学应急管理系主任卢文刚认为,当前,各类突发事件频发、重发,而应急管理人才却相对缺乏,对应急管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迫在眉睫。此外,我国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有关研究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设立应急管理专业、开办应急管理教育、开展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是该学科发展建设的迫切需要。
“建设应急管理学科是现实需要,具有现实意义。”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教授韩景倜认为,应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处理应急事件以及开展后续保障等工作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在专业设置方面要考虑到社会需要以及发展空间;同时,在设置专业时,要做到充分论证,保障其发展的延续性。
研究复杂 缺乏整合
据了解,应急管理专业目前尚不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之列。目前在各高校中设置的应急管理专业,被一些学者称为“自选动作”:有些是本科大类招生中的一个方向,有些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二级学科,还有一些学校专门为其成立了学院。
“目前,国内开设了不少有关应急管理的研究机构,有危机管理中心、危机心理干预研究中心、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实内容大都一样。造成名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学科门类、缺少规范等。”张小明告诉记者,虽然近些年国内出现了各种各样有关应急管理学科研究的机构,也产出了不少成果,但大多数成果着眼的角度不同,各说各话,难以形成合力。
对于目前应急管理的研究状况,卢文刚表示,近年来,国家逐步重视对应急管理领域的科研投入,我国学者对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即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等方面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对应急管理的理论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目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在总体上呈现研究繁杂、实际操作性不强等特点,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
确立规范 重在管理
对于应急管理学科未来的发展,张小明表示,按相关规定,应急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管理体系,包括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四个环节。由于前两个环节从某个层面而言与突发事件没有太大关系,因此学者们更喜欢称之为“危机管理”,并认为这一叫法更全面、更科学。由这四个环节可以看出,研究重心要放在预备、准备阶段,更多的应做到高效监测、预警,尽量减少损失甚至是避免损失,这才是工作开展的重点。而当灾害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发生后,则更多要考虑恢复重建,强调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管理。
游艳玲表示,应急管理人才应是多层次知识储备人员。他们不仅要有专业救援技术知识,还要有对整个过程、不同人员、不同信息等进行综合管理的能力。其中的很多技术是可以通过培训实现的,但管理理念需要综合性的学习,需要通过学科的培养,掌握科学管理、技术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知识,最终实现综合性的全过程管理。
采访中,学者们希望有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促进应急管理学科的发展。张小明说:“随着研究及实践的不断深入,二者互动不断加强,学科的良性发展也将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