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是指某区域发生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公共秩序,需要实施紧急救助的灾害或事故的抢救活动。灾害事故发生后,其救援工作需要很多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才能完成。
目前我国仍然是个灾害多发性的国家。只从近几年来看,汶川地震、雪灾,玉树地震,泥石流,直至每年多发的矿难,这些灾难不仅多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新时期的战略机遇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而且对我国的应急救援机制更是提出了层层考验。以矿难为例,我国的原煤产量是世界产量的35%,而煤矿死亡人数却占据了世界的80%。中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2.041,现在发展中的煤炭大国,比如印度、南非、波兰,他们在0.5左右,也就是他们的4倍。先进国家,像美国、澳大利亚就更低了,英国矿工自2002年至今一直保持0死亡率,由此每年重大矿难(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90%都是发生在中国。
在我国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发生之后,更加突显出我国的应急救援管理的技术、队伍,装备的一系列的薄弱环节。中央对应急救援工作更加重视,完善应急救援管理和其运行体系也正是提上重要的日程。
1.2 研究的意义
本文旨通过对省市级灾害应急救援管理与运行体系构建的研究,探索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从组织框架,灾害处置过程,应急救援运行机制等方面进完善我国的省市级应急救援管理与运行体制,应构建科学、统一、权威的省市级应急救援管理与运行体制,形成规模适度、体制顺畅、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调度灵敏、反应快速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使省市级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的建设方案具有实用性、先进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救灾行动的高效有序,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1.3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美国“911”事件以后,人们对安全保障的要求和呼声更加强烈,美国政府明确提出把建立和完善可靠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如何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成为了当前全世界一个共同的话题。
日本近年成立了“防灾省”,任命了防灾担当大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及应急反应系统,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在安全减灾中应用。一旦国家发生重大灾难事件,日本政府首相将担任总指挥。
我国在美国“⒐11”事件及2003年SARS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后,国家高度重视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成立了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正在筹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逐步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体系。
国际、国内形势看,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要使我国的应急救援体系做到统一领导,规范有序,整合资源,军民结合和公众参与,明确灾害发生的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和善后等环节的主管部门的职责。所以,要做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行业都要从人力、物力、财力加大投入。才能逐步使我国在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方面建立健全。
2 我国省市级灾害应急救援管理与运行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2.1我国省市级灾害应急救援管理与运行体系的现状
目前,国际国内灾难事件日趋频发,国内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不断发生,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伤亡后果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应急体系不够完善。我国包括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基本上是以部门为主、单项应对的格局。主要表现在:
(1)我国重大灾害应急管理模式属于以单项灾种为主的管理模式,即按灾难与突发事件类别、原因分别由对应的行政部门负责。在应急管理体制中,既有重叠设置,又有责任不清的状况存在。
(2)应急指挥中心设置主要是分类、分部门建设,尚未建成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综合性应急管理中心; 缺乏协调机制,存在有限应急资源浪费现象。
(3)我国救援队伍按灾害类别实行分类建设和管理。各类救援队伍均按各自管理部门的要求,配备装备和开展训练、演习工作。不同救援队伍的指挥结构、术语、装备和系统接口不统一,相互之间难以协调。
(4)我国各省市尚未出台任何有关多个机构、多个区域如何协调应急的法律法规。
(5)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局限,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不够健全,预测预报尚不够准确、及时。
2.2存在的不足
目前在我国救灾系统中分为社会稳定系统、自然灾害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系统等包含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应急救援管理子系统如:抗震救援、防汛抗早、森林(草原)防火、生产事故应急、煤矿救护、化学危险品救援、核事故应急、消防、交通安全、海上搜救、飞行器事故应急、旅游紧急救援、紧急医疗救援等,涉及参与联合救援和协作服务的单位部门达20多个,如:部队、公安、人防、消防、气象、地震、地质、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环保、卫生、司法、财政、税务、物资、民政、保险、教育、科教等,这些专业性强和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公共服务和救援应急系统已在各类型灾害事故的应急和救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现阶段我国对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现有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
(1)单一的管理模式不能形成合一。灾害预测、预报为分类、分区、分部门的单一管理;防灾、抗灾管理则由各级政府及行业部门承担;救灾援建则分别由民政部和经贸委、发改委等经济主管部门承担;在紧急情况下还要动用军队参与救灾,对灾害的评估,停留在科研教育部门和学术团体的“研究和草估”阶段.这种防灾、抗灾体制任何一个部门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综合指挥协调职责,应急管理尚处零散状态,缺乏合力,缺乏统一指挥.当发生重大灾害时,只能召集各部门领导成立临时的应急性机构,这必然使得资源和信息的整合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从而贻误了救援的黄金时机.
(2)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多头投人、效益不高。条块分割在中央是以单灾类管理为主,在地方则力求多灾统一管理,条和块管理重心存在矛盾。救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各部门拥有应急救援队伍、人力、物力、技术资源存在重复建设,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信息资源缺乏互联和共享.救援装备整体水平较低等,上述种种问题都可能会直接减弱抗灾、救灾的能力,影响救灾效果和质量。因此,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3 省市级灾害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的构建
3.1构建的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政府主导、专家支持、群众参与的应急救援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立即按照灾害救援应急预案实施灾害应急处置灾害事件。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灾害事件,由省政府实施省级灾害应急救援。发生较大灾害事件,由市政府实施市级地震应急。发生一般灾害事件,由县(市、区)政府实施灾害应急救援处置。
(3)快速反应、协调高效。整合现有各类应急资源,形成共享平台,确保应急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应急资源合理调配。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建立协调一致的应急救援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4)预防为主、平震结合。全面落实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树立常备不懈的观点,强化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加强宣传和教育,强化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培训和演练。
3.2 组织机构
3.2.1领导机构
省(市)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是突发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应急救援活动的决策、领导职能。在省(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由相关突发事故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事故的应急管理处置工作。
(1)设立应急指挥中心。由政府分管应急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担任指挥长,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公安、消防、安监、驻地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负责人担任副指挥长,承担应急救援职责的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
(2)依托公安消防部队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本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分管领导任第一政委,省公安消防总队、市州公安消防支队、县市区公安消防大队军政主官分别担任队长、政委。
(3)按照突发事件类别,依托系统、行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组织体系保持原有管理体制不变,负责人及队伍相关情况报应急指挥中心备案。
(4)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安全生产责任较重的企业事业等基层单位,组织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负责人及队伍相关情况报市区应急指挥中心备案。
(5)依托共青团组织及各类志愿者组织,建立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负责人及队伍相关情况报同级应急指挥中心备案。
(6)建立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库,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应急救援专家组,并确定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