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国家日常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并全面开展国务院应急平台和各省(区)市、部门应急平台建设,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南方洪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北京奥运安保、甲型HlNl流感、山西临汾尾矿坝溃坝等重大事件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务院领导同志进行应急指挥与快速决策提供了技术服务,已成为国务院应急办日常值守应急工作的重要手段,多次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肯定;综合应用系统在国家电网“奥运保电”、北京市应急办奥运安全、广东省政府抗洪救灾等应急管理工作中进行了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核心软件系统已由国务院应急办发文配发应用,标准规范已印发并指导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项目成果的广泛应用,在防范事件风险,缩短决策时间、综合协调应急资源、优化调度救援力量、增强应对科学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瓦斯治理等技术装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相关项目,以瓦斯治理为重点,解决了煤矿安全生产中灾害防控、监管监察、应急救援等方面的一批技术难题。其中,基于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的新一代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煤矿井下多系统融合和瓦斯灾害的实时预警,预警准确性可提高到80%;防爆大透视距离无线电波透视系统和矿井多波地震仪实现了对断距3米以上断层的精细探查;煤矿井下突出松软煤层顺层钻进钻机和井下中硬煤层水平长钻孔定向钻机的钻孔深度分别达到168米和1046米,创造了国内外设备在国内地质条件下的最好纪录,为我国煤矿瓦斯抽采利用量的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煤矿灾害基础参数测定体系的完善,使瓦斯含量、压力、渗透性等测试效率、准确性和精度大幅度提高,提高了灾害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首次提出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风机等五大类在用设备的检测检验方法,为井下在用设备事故隐患的排查和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创新了电(磁)、弹性波、核磁共振等物探方法在矿井地质的应用,显著提高采空区(老空区)展布规律和物性特征的探测深度和精度。
依托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在淮南矿区、松藻矿区、峰峰矿务局、抚顺老虎台煤矿、淮北矿业集团、平顶山煤业集团、天地王坡煤矿、冀中能源公司、晋城煤业集团等代表不同灾害类型的矿区和单位,建立了15项煤矿瓦斯灾害治理和事故防控科技示范工程。这些示范工程为矿区的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成为全国类似条件煤矿借鉴和学习的典范。
(三)特种设备安全关键技术。依托“生命线工程和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针对特种设备事故预防领域中的共性、关键性突出问题,围绕生命线工程、大型高参数高危险性成套装置和电站锅炉长周期运行以及典型机电类特种设备的安全风险寿命评价和检测监测以及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在全国220公里埋地管道、110多台大型储罐、200多套石化成套装置等特种设备的检测和安全、风险、寿命汗价,以及江苏省、深圳市、淄博市、南京市技术监督局的安全监察业绩评价中进行了示范应用,效果良好。
(四)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十一五”期间,密切围绕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新形势和新需求,通过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专项的实施,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开发、食品检测装备研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应急和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应对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食品安全检测与危害识别技术基本与国际接轨。成立了二恶英和多氯联苯国际标准物质的定值实验室,显著提升了我国食品安全科技领域的国际地位;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食源性细菌的分子分型溯源技术平台;研制出170余种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盒和50余种相关检测设备,实现了主要违禁药物残留免疫快速检测技术产品的国产化。
随着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成果转化的推进,已逐步形成了国际认可度高、高效快捷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幅提升。如一批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青岛奥帆赛的食品安全保障,杜绝了食源性兴奋剂事件的发生;能够对25种毒物进行现场快速检测的快速检测箱,已经成功应用于汶川地震灾区、北京奥运会、青岛奥帆赛、神舟7号飞船发射基地和亚丁湾海军护航舰队的食品安全保障;快速、准确的禽流感病诊断方法解决了禽肉中微量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难题,为应对禽流感突发事件、促进我国禽肉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食物中毒查询数据库和毒理学质谱库成功应用于多起食物中毒事件侦破和违法添加筛查;苏丹红和三聚氰胺事件中,参加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专项的相关实验室迅速应对,很快拿出与国际接轨的检测方法,为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护国际国内贸易提供了科技支撑。
通过项目实施,全面突破我国法医DNA专用检测领域的关键技术,使我国具备了用于法医DNA检测的主要设备和耗材的生产制造能力,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和经济壁垒,将改变我国开展法医DNA专用检测工作必须全部使用高价的进口检测试剂和检测设备的局面,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项目成果与目前已有的国产化检测试剂配套,将加快推进我同法医DNA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更好的满足我国公安系统的业务需求,直接服务于公安一线,降低办案成本,提高办案效率,为DNA检测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应用和DNA数据库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显著增强我国在打击和防范刑事犯罪方面的快速反应能力、犯罪证据认定能力以及物质条件保障的自给能力,不仅填补了国内法医DNA检测设备和检测耗材的空白,同时标志着我国生命科学仪器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将有效促进我国DNA及生命科学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发展。
三、“十二五”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工作展望
近十年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进入“十二五”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公共安全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呈现多元、频发、复杂化等特点,剥监测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等综合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大支持力度,继续加强自主创新,通过科技支撑与引领,深化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十二五”期间将以解决公共安全领域的关键科技问题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完整的公共安全科学研发体系,实现突发事件预防、预测、预警与应急等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的持续创新,形成公共安全核心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技术能力,初步具备对多灾种耦合的重大事故、灾害的防控能力;形成完善的公共安全科技支撑平台和学科体系,建立公共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安全科技运行机制。将重点面向当前公共安全领域的关键问题,拟以应急装备为切人点,围绕民众、受灾人员和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与救助安置,现场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应急指挥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研发系列化成套化技术装备,实现应急关键环节衔接,切实提升“民众”应急能力和“应急救援”保障水平。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国家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使我国公共安全科技支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力提升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控和应对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将大力推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十二五”公共安全领域的科研项目,其中,应急技术装备、产品的开发是重点内容。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将实施应急装备重点科技专项,整合各种资源加强应急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培育。已率先启动了部分项目支持开发,重点支持了移动两栖救生舱,消防用单兵防护、通信、侦查装备,冰凌灾害破冰船,飞艇及无人机监测平台,食品安全高端检测试剂及仪器等项目研究和装备研发。通过技术进步全面提升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任务艰巨、紧迫。通过相关部门大力合作,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工作,才能为持续提升我国应急能力、保障公共安全、维护民生权益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简介:
张小明,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麻名更,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社会事业处处长。
本文转载自《中国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