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1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更多生存机会的。唐山、汶川大地震中几十万人被埋压,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获救。因此,如何提高应急救援水平,成为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一项重大课题。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的公共安全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如何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特别是巨灾的应急准备工作,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工作水平,应急队伍培训、地震应急包研制、避难场所建设等工作,均引领各自领域风向标,在全省乃至全国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亮点一
中德第一响应人培训落户大连
为提升各级政府遇到地震等灾害时的应急救援能力和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联合国设计开发了“第一响应人”教官培训项目。2010年9月,2011年1月,德国联邦政府技术减灾署(THW)培训基地专家先后两次来到大连考察,最终将中德“第一响应人”培训落户大连,我市应急救援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1年11月,“中德政府"第一响应人"教官培训项目”在大连正式启动。41名来自全市应急、卫生、地震系统、安监、街道的基层应急人员有幸成为首批培训学员,大连成为该项目落户中国的第一个大城市。三天里,学员们听从指挥,精诚合作,在教官指导下,顺利地完成了所有科目学习,并通过了最后的实战训练考试。最终,参加培训的41名学员取得了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和德国减灾署联合颁发的培训证书。
亮点二
组建超万人志愿者队伍
2008年11月,大连市组建了一支大连市防震减灾义工队,队伍人员超过万人,拥有如此庞大数量的义工队伍,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五年来,义工队伍一万名义工们走街串巷,为城市的防震减灾宣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每次5·12等大型防震减灾宣传日,都能在现场看到他们的身影,有些义工更是在国家发生灾难时,奋不顾身地冲到抗震抢险第一线上,伸出援手,帮助同胞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