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人们印象中,公安消防部队的任务主要是灭火。事实上,2008年修订《消防法》借鉴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已经将应急救援的职责赋予了公安消防部队。“2012年公安消防部队共接警出动74.9万起,其中接近90%是应急救援,营救遇险被困人员14.3万人。”杨建民说,由于长年经受锤炼,如今公安消防部队在应急救援领域实战经验丰富,日臻专业。
地震、雪灾、洪灾、泥石流等灾害事故一发生后,人们总是第一时间想到消防员那橘红色的身影。也有声音质疑,对于一栋楼、一座桥的坍塌,消防员或许能发挥作用,重大灾难发生的情况下,陆搜基地几千人的专业救援队是否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杨建民解释,消防部队“天天在战斗,时时在救援”的性质使其在应急救援领域更加专业。而且汶川地震后,全国各消防总队均建设了地震及建筑倒塌训练设施,生命搜索、建筑物破拆、顶撑固定、高空救援、狭小空间救援、绳索救援等专业化救援项目。“现在我们的装备比较先进,训练也很精细化。”他以切割训练举例,“把几毫米的钢丝放到灯泡上,几秒钟内能把钢丝切断而不能伤及灯泡。”
杨建民介绍,内地现有近17万的现役消防员,同时还有接近9万的合同制消防员,即由地方政府出资,招聘地方人员和退伍军人接受消防员的专业训练并进行执勤。
陆搜基地除了日常训练中包含的应急救援技能,队员轮执轮训也能将更专业的救援方法和理念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每一个轮执轮训期结束,“三分之一的种子队员留下,让基地能保持战备状态;三分之二的队员回到原部队,把陆搜基地的训练方法和业务能力带回去。”杨建民介绍。
杨建民说,包括香港在内,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消防员都是职业化的,有的消防员能工作到60岁,目前内地也借鉴这种经验,消防部队半职业化。目前,内地一些地方在探索,要求消防员考取救护资质。“地震救援把伤者挖出来马上採取相应措施就能延续生命,过了这个时间段再去上医疗设备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