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过去我国发生的地震灾害中,公安消防部队作为一支专业的救援力量一直奋战在应急救援战场的最前线,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已经处于主力军位置,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和赞扬。但面对当前客观现状的制约,消防部队的应急救援建设同我国应急救援体系整体建设一样,遭遇了发展中的瓶颈。因此,如何更进一步的发展地震灾害中消防部队的应急救援能力,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强化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应急救援建设领域不断讨论的一个话题。下面,本文便站在消防部队的专业角度,对上述问题做一简单讨论和叙述。
关键词:地震 消防 应急救援 制约 应对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严重、重大突发事件频发的国家,每年因此死亡约20万人,经济损失约占我国GDP总量的6%。特别是地震灾害,更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因素。2008年5月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最大烈度为11度,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遭受严重破坏,震灾波及大半个中国。震灾造成69000余人死亡,37万余人受伤,17000余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1500万余人,累计受灾人数4500万余人;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此次震造成2220人死亡,12135人受伤,70人失踪,十万人需要安置。由于地震的破坏性和难以准确预报性,世界各国在对地震预测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强化的基础上,重点紧抓“事后处理”,即第一时间内的应急救援建设,其中,强化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的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更是目前我国应对地震灾害的重点课题。下面,本文就将以当前形势下我国地震消防应急救援现状及今后的发展策略做一讨论。
一、当前形势下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现状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消防部队肩负的职责使命也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繁重,作为专业的救援部队,它的使命早已超出了救火的范围,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代,对消防部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和更多的救援使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公安消防队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除完成火灾扑救任务外,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中,更是以法律的形式将消防部队在地震应急救援中主力军的的职责使命固定下来。
《防震减灾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灾区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各方面力量,抢救人员,并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这一规定为地震后依法启动地震紧急救援的社会动员机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展救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纵观当前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现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军队和警力。在我国历年来发生的重大灾害事故中,军队和警察在应急救援力量构成中一直占有极大比例,虽然军队和警力未受过地震救灾的专业训练、没有专用的救生设备,但由于军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和纪律性强、机动性强的特点,至今为止在全世界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灾害)的救灾中,始终是一支无法取代的重要的救援力量。例如,在唐山地震时,解放军某部在6天内抢救出被埋压人员8403人,其中救活人数达5299人。
(二)特殊行业救护队。在一些工业行业(如矿山、化工等)都建有专职的行业事故救援队伍,承担本行业事故抢险救灾的任务。由于破坏性地震可能引起水、火、化学等多种次生灾害,因此,这些行业的救援力量可以成为地震次生灾害和现场救生主要救灾力量的组成部分。
(三)民众自发互救及赈灾志愿者力量。这是破坏性地震中抢救生命的最主要方式。资料显示,唐山地震时,市区约80%的人员(约57万人)被压埋在废墟里,其中通过自救、互救脱险的人数达79%;1983年山东菏泽5.9级地震中,通过自救互救,几小时内抢救出所有被压埋人员(2万余人)的94%。另外,作为非正式的赈灾志愿者,到目前为止,多数是基层组织和政府临时组织的抢救活动,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有组织的志愿者队伍。
二、当前形势下制约消防地震应急救援发展的因素
面对发展迅速的社会经济形势,消防部队作为应急救援力量构成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在灾害应急救援中一直肩负着重要且繁重的职责使命。由于当前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各地城市建设规模大大增加,高层、超高层建筑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已经不再是一道奇观,加之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多数位于地震带上的城市、村落都处在山区,地势险恶,道路崎岖,一旦发生地震灾害,伴随而来的往往是暴雨、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部队兵力投送及器材装备运送供给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和影响,从而进一步延缓了救援的黄金时间,造成被困人员生命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除此之外,在部队自身建设方面,同样还有诸多因素制约着消防部队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进一步发展。
(一)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思路凌乱,易造成“人多手杂”的混乱局面。地震灾害发生后,按照通常的救援思路,应该是有一支精简、高效的专业救援队伍在第一时间迅速进发至灾区开展有效救援,其他力量做后援及保障,但在目前我国的应急救援体制中,由于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及安排,加之灾情紧急,刻不容缓,导致大量非专业救援人员大量涌入灾区,在缺乏统一协调的情况下各自为战,或手刨,或肩扛,没有科学的救援思路及方法,单凭人员数量不但难以达到有效的救援效果,反而会造成场面混乱,产生二次坍塌及次生灾害。最近有学者对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向消防、武警、医生、护士和其他各类救援人员进行了调查。消防队员认为最严重的问题是:第一,不同类型的救援人员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第二,救援现场出现多头领导现象;第三,信息不够畅通,不够准确。在救援队伍中消防部队是最为专业化的救援组织,它本身配备了救援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设施,有专门的擅长救援技术的消防官兵,而且消防官兵普遍有丰富的救援经验,这些有利因素都使得消防部队在救援过程中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从汶川地震后的救援来看,其他救援部队,在人数上远远超过消防官兵,救援还是主要依靠广大官兵最原始的用手刨用铁锹铲的方法在参与救援,救援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造成“你救你的,我救我的”的现象,不仅没有发挥出消防和其他各类救援人员的优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自发挥救援的功能。各种救援部队都受自己的领导部门指挥,在灾害发生后获取的信息也归属与自己部门所有,使得其他部门重复的去获取信息或者因为信息不准确而无法开展救援工作。
(二)缺乏专业的消防应急救援人员及器材,易造成“资源短缺”的客观制约。近年来灾害的频繁发生让我们看到了消防救援人员数量上的缺少和专业素质的低下,掌握高科技救援工具的人员更加少。救援现场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广大的其他官兵。有丰富的救援经验或者有专业的救援技术的人员,对于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工作至关重要,而消防官兵具有这样的条件和可能;同时,应急救援需要的特种器材装备类型多样、技术要求高、购置价格昂贵,由于受经费、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有的基层消防部队不可能按需求配齐买全,只能配备一些常用的抢险救援器材。在应急救援中,对于一般的灾害事故处置所需的器材装备还能应付,当遇到一些特殊事故、特殊物品的灾害事故时,由于缺乏特种器材装备,就显得束手无策,力不从心。
(三)没有专业的应急救援总体协调指挥预案,易导致“漫无目的”的场面混乱。没有建立各种消防应急预案,大多数救援力量在到达灾区后往往面临着手忙脚乱,一筹莫展的境况,而各地救援力量在发生自然灾害奔赴灾区后才计划怎样实施救援,人员分工和安置处理,容易导致救援延误和场面混乱。
三、建立健全消防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应对策略
消防部队作为一支特殊的部队,它的职责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除了日常的灭火救援职责外已经扩大到了其他灾害的救援职责。同时,消防部队还是一支具有救援专业性、军事纪律性和救援实战经验的专业化军事化队伍,无论是在应对地震救援的组织、装备、经验和效率方面都是目前为止我国应急救援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社会高度发展的现在要求全社会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组织的情况下,消防部队无疑是这支队伍的主力军。
一是要切实建立合理有效的地震应急救援协调指挥体系。地震灾害之所以能造成巨大破坏,特点之一就是地震造成了受灾地区的混乱与破坏,而救援人员到达灾区展开救援的目的,就是要极力恢复灾区正常秩序,从而营救被困人员。由于震后灾区建筑倒塌无序,废墟中残垣断壁各自受力点复杂凌乱,没有一个系统的合理规划根本就不能使营救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就必须由地方政府牵头,各部门共同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制。明确各组织部门在抢险救灾中的任务和组织配合,确定抢险救援响应机制和启动形式、组织原则和通信指挥方法。在救灾抢险工作中建立以消防部队为主导,其他救援组织配合的机制,在消防救援小组的专业仪器和专业人员指挥下,其他部队配合应用救援器材,使用救援方法快速高效的救援受灾群众。
二是建立健全消防部队专业营救队伍体系,切实强化人员与装备建设。在现有的消防特勤中队内专设应急救援小组,在人员稀少没有特勤中队的地方在基层消防中队专设应急救援小组。这些应急小组的人员平时除了学习专业的灭火救援知识外,还要学习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对于被困人员如何救援,掌握基础的医疗和外伤包扎技巧,掌握各种高技术救援工具的使用。日常生活中可执行火场救援的任务,即可以保证日常火灾救援人员的需求也可以丰富部队人员的救援经验;同时,加大对装备的资金投入,配置消防坦克、防化洗消车、抢险救援车、水上救援车等特种车辆,以及侦检、破拆、堵漏、救生、警戒、照明、排烟、输转、防护等抢险救援器材和防化服、防毒衣、隔热服等先进个人防护装备。为适应抢险救援业务训练的需要,构建可以开展灭火战斗、水上救援、井下救人、化学危险品事故处置等综合训练的基地,形成了一个设备较齐全、性能较可靠、技术较先进、保障较有力的消防装备体系。
三是强化应急救援信息共享机制,确保灾后力量调配及时、科学、合理。各地应急救援队伍应切实加强平日对应急救援预案的编排建设,明确各构成力量在统一行动中的职责和地位,防止出现指挥不灵的混乱局面;同时,还要加强平时的预案演练,特别是加强消防、公安、电力、气象及医疗等部门的协同作战能力,确保信息畅通,沟通无碍,避免在灾情发生后信息不畅,造成无谓的资源浪费。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地震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国家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建立一支科学、合理、高效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便成了当前新形势下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迫切要求,无论是从队伍的专业性、高效性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建设与加强。面对当前对地震应急救援建设的诸多制约因素,我们应从如何提升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着手,切实认清当前面对的严峻形势,立足现状,着眼未来,采取有效手段建立起一支以消防部队为主体,各种应急救援力量高效协同的应急救援队伍,在目前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灾害的情况下,真正做到有效应对,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地震所带来的灾害性后果,确保社会民生和谐、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