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经济飞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储存、物流、流通等各环节规模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为消防保卫工作增加了难度,且一旦失控成灾,极易造成大规模火灾。近年来全国多地发生的重特大灾害表明,适应大灾救援需求,大力加强体系攻坚装备建设已是消防部队时下的当务之急。
大灾救援需求,是消防部队体系攻坚装备建设的基本前提。大灾一般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除了因为先期到场力量不足外,更是因为不少地方平时的装备建设仅仅是为了满足“达标”,结果一遇大灾往往难改“敌强我弱”态势。因此,各地应将满足“达标”为主向满足大灾救援需求转变,努力构建以“科技含量高的攻坚装备”为核心的新的体系攻坚能力,形成消防部队攻坚克难的“杀手锏”和战斗力新生点。
体系攻坚装备,就是由若干个攻坚单元或“杀手锏”装备,在现场指挥部指挥下,构成完成不同攻坚任务的拳头集成,从而生成高效的救援能力,其目标是实现攻坚力量的科学组合、救援行动的有机配合、救援效能的高效聚合。
消防装备是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复杂、具体的基础性工作,更是体系攻坚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遵循公安部党委提出的“建设现代化消防铁军”思路,深刻理解“体系攻坚能力成为战斗力新生点”的思想,研究和把握消防装备现代化建设的特点规律,以大灾救援需求为牵引,积极推进体系攻坚装备建设,为有效履行职责使命奠定坚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二、体系攻坚装备建设的基本框架
纵观大灾救援战例,有三个方面应加以关注:
一是指挥系统需建强。这是提高部队快反的前提和保证。就目前看,全国消防部队的指挥调度系统虽基本建成,但仅还是一个调度平台,指挥功能还不强,网络化程度较低,加之现场多头指挥习惯难改,直接影响了指挥效能的发挥和攻坚能力的提升。
二是技术含量高的“撒手锏”装备需添置。具体就是要突出抓好“登得高、入得深、供得多、打得远、补得快”等的攻坚装备。自公安部《消防站建设标准》颁布以来,全国消防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但不少单位还是仅仅为了满足“达标”,对大灾救援时的装备需求关注不够,缺乏研究,难以胜任大灾救援需要。
三要兼顾抢险救援职能拓展谋划好未来救援任务的装备需求。随着职能的进一步拓展,灾害类型和种类激增,部队面临的任务日益繁重,要成功处置各类灾害很大程度上基于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尤其是那些化被动为主动的攻坚装备。
三、体系攻坚装备的力量构成
(一)信息支撑力:大灾救援时的正确决策和高效指挥离不开信息网络的支持。多年来全国各级消防部队都建起了作战指挥中心,但大部分仅仅只是建起了一个平台中心,网络化程度不够,据笔者了解,目前有的支队在“三台合一”背景下遇警调度还靠电话逐个实现,由指挥中心向实战延伸的这一部分几乎还都是空白。因此,应从物理集成、信息集成和应用集成三个层次入手,整合现有零散的信息平台,优化子系统的功能,按照救援需求,集成相关信息和侦检、指挥控制、装备运用、战勤保障等子系统,提高整体作战能力。
(二)前沿控制力:前沿是灾害现场最前面的边沿,前沿控制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大灾救援的成败。平时所言的“加强第一出动”和“五个第一时间”要求,以及“先控制,后消灭”的原则等,都是对前沿控制力构筑的基本要求。因此,消防部队要十分重视加强前沿控制力的研究。
小火小灾初战即胜,是因为短时间内首批到场力量构筑的前沿控制力足以形成“我强敌弱”的态势,而且这种前沿控制力多由我们手中的常规装备构筑。但对大灾巨灾而言,因其复杂性、多变性超乎想像,阻其恶变的前沿控制力所需装备紧靠常规武器显然不够,必须添置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的新装备——攻坚装备,从而取得应对灾害的相对甚至绝对优势,更高效地控制灾害规模。以火灾为例,不同类型火灾对前沿控制力所需要的攻坚装备也各有侧重。如大面积或大空间火灾,炮组合应是前沿控制力的主要装备;高层建筑火灾除固定消防设施外,水直接供得高的车辆应是前沿控制力的主要装备之一,如美国豪士科公司生产的一型号消防车,供水高度可达300米。
(三)持续进攻力:持续进攻力是直接维持“前沿控制力”不间断的一种能力,直接为“前沿控制力”服务,其进攻性不在于其本身,而是体现在前沿控制力上,故被称为“持续进攻力”。此类装备有:
一是生命保障装具。灾害现场环境险恶,充满着烟、毒、热,消防人员若不能在险恶环境坚守阵地,持久作战,就谈不上对前沿的持续进攻。因此,生命保障装具是持续进攻力的重要装备。目前此类装备有9升或6升双瓶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等等。
二是远距离大流量供水组合。大火扑救用水量大,一旦救援区域水源缺乏,急需实施远距离大流量供水,特别是那些靠近江河湖海等天然水源的城市,更要配置这种远距离供水组合。如2010年大连“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扑救,正是因为早年进口的城市移动供水站靠海吸水实施远距离供水,才保证了现场近半数战斗车辆长时间灭火用水的需要。此组合包括潜水泵、增压泵、大口径输水管、集分水器等等、运载车、水带铺设车等。
三是空气呼吸器快充组合。大灾救援持续时间长,有的甚至持续数天,救援人员需要大量的空呼器保障,气钢消耗量大,现场如不能快速对气瓶充装空气,就无法保障战斗人员反复内攻实施近战。如2009年2月5日武汉汉正街大火,现场消耗气瓶2300多支,内攻人员进入险区作战之所以没有受到影响,完全靠的是武汉支队的快速充装车。据了解,有的总队的空气呼吸器快充车20秒能一次充装8个钢瓶。
(四)后续保障力:对“前沿控制力”和“持续进攻力”不直接发挥作用,但对整个全局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其装备主要是衣、食、住、行、油等等保障。
四、攻坚装备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搞好顶层设计
体系攻坚装备建设是一项技术复杂、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多的大工程,建设中不仅要统筹人力物力智力,更要把握好救援效能,使其更加适应大灾救援需求,成为救援能力的倍增器。从消防部队担负任务的实际出发,从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出手,从大火控制、持续进攻、后续保障、远程射水、泄漏险区侦检等方面,搞好顶层设计,科学筹划,以灭火救援行动中装备运用水平来衡量和检验部队的攻坚效能。
(二)加强“两成四力”建设
所谓“两成四力”建设,就是成建制、成系统地形成信息支撑力、前沿控制力、持续进攻力、后续保障力,这是装备建设进程中应当坚持的重要原则。这一重要原则体现了装备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标,其核心内涵就是通过各攻坚装备的能力优化,形成各作战系统能量倍增,最终实现大灾救援能力质的飞跃。因此,在制定装备建设规划,组织装备研发、采购、管理、战斗编成时,必须着眼攻坚能力的提高,科学筹划单兵配套、系统配套、保障配套。
(三)有重点分层次有所突破
攻坚能力提升是一项耗资巨大、周期较长、逐次递进的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各级从长远谋划、从重点突破,有重点分层次建设,力争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
重点装备重点技术要优先突破。一是建设具有高效信息支撑力的灭火救援作战指挥网络,坚决纠正“只重中心平台,忽视网络应用”的倾向,实现接警、调度、指挥系统无缝连接、资源共享。二是针对辖区救援难点,着重发展前沿控制力、持续进攻力和后续保障力强的灭火救援装备,逐步推广部分装备智能化,以节省人力。三是应急救援装备应重点发展侦检、生命搜救、安全防护、破拆、支撑、堵漏、洗消等系列装备,提高综合救援能力。
重点队伍重点方向要优先发展。重点队伍,就是特勤队和目前正在建设和运行的攻坚组;重点方向,是指辖区的救援难点,如靠近江河湖海的地区,应配备远距离大流量的供水组合;高层建筑多的地区,应配备供水高度300米的豪士科消防车;化工企业密集的地区,应配备重型泡沫炮车、高喷车、移动炮等组合等等。
装备保障要与作战方式相适应。现代条件下大灾救援具有消耗大、持续长的特点,加之消防部队职能的进一步拓展,灾害类型和种类陡增,部队保护范围也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辖区概念。因此,装备保障必然要适应救援方式的变化。一是建立若干综合化装备保障基地。依托全国7个战区,以现有国家陆地搜寻基地为基础,分别建立对应的具有强大功能、品种齐全、综合保障水平较高、对周边具有很强辐射能力的装备保障“大本营”。笔者认为,大至各消防总队,小到各消防支队,也应建立对本辖区辐射的保障中心。二是加强伴随保障。现代救援的伴随保障已不再是简单的“运、补、修”等内容,而是必须注重“模块化”保障装备建设,根据救援对象类型,将攻坚装备分门别类地设置保障单元。如持续进攻力装备中的远程供水组合系统、空气呼吸器快速充装系统。再如前沿控制力装备中的超高层灭火供水系统、重型炮车组合系统等等,从而形成不同保障单元共存的综合伴随保障机制。
五、结束语
战斗力新生点一直是全国消防同仁的研究课题,早年的消防特勤队、目前的攻坚班组建设,特别是公安部实施“打造现代化公安消防铁军”战略以来,消防部队战斗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现阶段大灾巨灾增多,部队攻坚能力始终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攻坚装备建设,不断提升部队“攻坚克难”能力,以适应大灾救援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