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向城镇高度集聚,自然环境遭到持续的人为改变。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公共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全社会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完善高效的社会公共安全预警体系,构建面向公众的快速、全面、有效的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创新预警技术,实现防灾减灾,维护稳定的城市公共生活秩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广州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我市突发事件预警技术运用情况
2006年以来,广州市加大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力度,在组织机构、应急预案、体制、机制、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0市府办公厅印发了《广州市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管理规定》,建立了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和发布平台。同年,向国家通信管理部门成功申请了10639020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专用号码,成为全国第一个使用专用号码发布应急信息的城市,每年向公众发布上千万条应急和预警信息。
目前我市采用的应急预警技术主要有: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广播、报纸、敲锣打鼓等发布形式。各类传播技术在实际运用时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同时无一例外地都存在局限性、传播盲区。例如:有线电视网络主要传播区域是室内和家庭,偏远地区有线电视覆盖率偏低;随着人们接受资讯渠道的多样化,广播电台覆盖人群有限;由于移动通信基站的承载能力有限,移动通信的短信发布能力会因同一区域内瞬时信息交互量的爆增而出现延时、拥堵,甚至有区域基站瘫痪的可能;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等可能因突然发生的停电等状况下出现停播;纸质媒介对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紧急应对能力较弱。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我市应急预警信息全面、及时地发布造成了困难。
二、国内、外新技术运用的成功经验
随着技术更替周期不断缩短,新技术应用成为确保应急预警系统迅速、高效运作的保障。近年来,国内外部分地区采用新技术和新资源来完善城市应急预警系统和机制,以有效、及时地提升其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1、美国。自1963年开始建设紧急广播报警系统(EAS系统)以来,把联邦、州或当地全面纳入了EAS系统的使用范围内。在技术应用上把通信等技术(直播卫星、低地球轨道卫星系统、传呼、计算机网络等)和广播电视网、有线电视网和节目供应商(例如调频调幅广播电台、低功率调频广播电台、各级电视台、低功率电视台、有线电视系统和其他有组织运营的机构),纳入全国各级紧急报警系统内。通过全面的技术应用和统一管理,使得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系统以及卫星公司和其他服务部门,即使在系统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也可以迅速、自动地发送、接收紧急信息。并能够根据紧急情况的重要性分为国家级、州级和局部地区级,不同级别的紧急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做到及时、高效、迅速、无遗漏地指挥调度和信息有序发布。为了确保新技术能够及时应用于EAS系统中,美国还实行了企业和组织的“自愿加入机制”。拥有技术和资源的企业和组织可以与政府指定机构联系,自愿加入紧急报警系统的服务行列,但必须遵守相应的要求。按照美国联邦政府的要求使用统一的紧急报警系统协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表内实现紧急报警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美国通过这样的双向机制,保证紧急报警系统的全面性、及时性和高效性。
2、云南省。2011年提出“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建设'监测严密、预警及时'的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的目标,并着重以数字无线方式向移动多媒体手持终端和部署于公共场所的大屏幕电视及车载电视播发视听多媒体信息服务的新型公共应急信息传播平台,以填补针对移动人群个体的应急信息发布空白。
3、天津市。2012年7月率先应用了我国最新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CMMB)网络,第一时间利用其电视频道向所有车载CMMB设备、CMMB+TD手机等便携式小屏幕终端发布了强天气预警信息,收到极好的反响。
办法: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预警体系建立工作,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指出“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并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要求加强预警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构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共用渠道,提高全社会信息末端的预警能力,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千米的瓶颈问题。随着技术创新、技术更替周期的不断缩短,政府应成为创新技术应用的先锋,通过及时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来提升应急预警信息汇总和发布的及时性、全面性。
一、鼓励组织和机构利用其新型技术和有效资源为我市应急预警系统提供服务,建立“广州市社会组织自愿加入应急预警系统办法”。
以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牵头,建立统一、公开透明的社会组织准入标准、评估办法和服务规则,确保在及时、广泛地吸纳新组织、新技术应用的同时,做到应急预警系统的有序安全运作。
二、完善技术情报收集机制,定期全面检讨我市应急管理系统的技术先进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及时补充吸纳和更新新型技术。
应急预警系统功能非常讲求应急信息瞬时大规模同步发布和同步接受,以使得应急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够第一时间收到效果。建议我市以应急办牵头,设立情报采集专门机构,与各类技术研发组织、传播机构等实现长年对接,保持密切的情报交流,广泛收集各类技术和传播媒介的情报,力求迅速地掌握和及时全面采用各类技术和传播媒介,以全面的手段和信息类型,通过各类技术和媒介的互补性来实现应急信息的发布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同步性,提高信息瞬时到达率。
三、启用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等无线技术,消灭公共场所、户外区域、偏远地带等信息发布盲区。
在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时,身处公共场所、户外区域的人们更易受到威胁和遭遇危险。目前我国最新的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主要针对手机、车载等个人便携设备发送信息,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信息网络,其“点对面”的无线广播特性消灭了信息拥堵、基站瘫痪、信息延时滞后等其他传播媒介的缺点,在网络信号覆盖范围内,实现针对所有设备和所有人群的信息同步性,保障了百分之百的瞬时接受率,其分级功能,和可设置的远程强制开机和信息窗口强制弹出功能,更是确保应急信息到达率的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近期专家和舆论普遍认为,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具有方式多样、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抗灾力强、可管可控等特点,是大众获取公共信息最可靠、最经济、最便捷、最直接、最广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