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安网讯:2011年11月5日,由北京市科委等政府部门共同推动的新兴际华“两园两院一联盟一中心”的应急救援科技产业项目举行了签约仪式,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落户北京。这项事业的启动不仅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点,还预示了中国的应急救援科技水平即将迎来一次跃升。
救灾,靠科技一马平川
停在院子里的车辆大多是军绿色,这是新兴际华集团展示的一部分应急救援车型。
单是与水有关的,就有六七种车型。一台卡车装载的设备露出了闪亮的不锈钢管和阀门,这是一台净水车。灾害发生后通常急需干净的饮用水。“这台车可以将任何水转化成直接饮用水,只要水源没有化学污染就可以。”技术人员说,这台净水车每小时可以流出5000升净水,足够几万人解渴。
另外一台净水车,依靠太阳能电池顶棚,不用石化能源也可以每小时净水3000升。净化后的水,可以在另一台包装车里分装在牛奶袋大小的塑料包里,便于饮用。
旁边的卡车,则运载一个巨大的橡胶水囊,这种轻质水袋可以方便地折叠和运输。配套使用的还有可以折叠的软壁小水库。
而一种大功率远程供水车,则可以把遥远的水源接到旱地。“每台车可以把水输送20公里远,10台车连在一起就是200公里。”技术人员告诉我们,水泵的强劲还可以帮助消防员灭火。
不光是各种供水车。为了满足灾害时用油的需要,技术人员们开发了几种加油车型——可在恶劣路况行走的越野加油车;能够同时灌注二十个油箱的加油车;还有便于运输的移动加油站。为了方便加热寒冷气候下凝滞的油料,还有一种能够瞬间让油升温15度的设备车。
新兴际华的工程师开发了可供高压带电作业的升降电工车,研制了机场跑道除雪的吹雪车——坦克发动机一样的马达吹出的疾风让30米外的人站不住脚,再大的雪灾也应付得了。
这些门类齐全、令人叹为观止的特种功能车,早就在实战中证明了它们的价值。而它们只是应急救援科技体系的一小部分。
艰巨的社会责任
广袤的产业前景
在新兴际华集团的展厅里,我们看到了许多似乎不相关、但都属于应急救援领域的技术——从可以无伞空投的黑色橡胶油罐;到监测灾区隐藏地貌的卫星遥感仪器。事实上,这都是集团近些年来的科研成果。
多年以来,新兴际华作为转制军企和军品生产厂商,研制开发了一大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应急救援产品,是我国应急救援领域的技术龙头。他们拥有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余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作为老国企,除了经营产业以外,我们还要担负起社会责任。”方健说。他在新兴际华集团下属一家生产应急救援设备的公司任副总经理,对这个行业的背景了如指掌。
“应急救援范围很广,从煤井事故逃生到核泄露防护,都需要先进的设备帮助。”方健举例说,今年的智利矿工获救事件就说明了高端救灾技术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中国这个灾害频发,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过程的经济大国来说,救援设备需求越来越庞大。据方健介绍,按照国际发达国家救援装备水平测算,每年我国将会需要数百亿的设备和物资,而从事应急救援及相关专业的人员按上述标准将需要数十万个岗位,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产业培育和发展目前仍是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的短板。”方健认为,我们在应对重大特大事故时的综合能力还不够,不能适应应急救援的整体需要。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的资料显示:法国、美国等国家在灾害发生时,专业救援人员可在30分钟内,携带专业器材赶到100公里范围内任何出事现场。灾难事故致伤后的死亡率只有5%。
国际经验证明,完善的应急救援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科学有效救援的根本保证。
新兴际华推出的“模块”产品理念,可以说明这一体系应达到的整合程度。技术人员告诉我们,与单项技术不同,一个应急救援装备“模块”包含了各项常用的技术和装备。
比如说,前述的各种车辆,以及医疗单元都可以被容纳进模块。一旦需要调集救灾力量,比如地震灾害时,可以将模块迅速运至现场,搭建起一个临时居民点,保障各项日常生活需要。高技术设备在适当的体制下得到利用,应急救灾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多元化打造产业
北京市科委频助力
权威部门已提出我国应急救援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强社会化救援力量,作为政府应急救援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在这种思路下,应急救援设备正在迎来更大的市场。
在方健看来,这些巨大的需求,最终要逐步通过多元化投入来建立相应的应急救援体系,也就自然能够带动整个产业体系发展。
在新兴际华集团建立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北京市科委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多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三个北京”战略,为应急救援产业的聚集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北京市高度重视加强对中央在京企业的服务和开展战略合作,致力于央地资源融合,吸引央企优势资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北京市科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精神,积极推动央企科技成果在京落地转化和产业化。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把开展应急救援成套化装备研制及产业化,建设应急救援科技创新基地和应急救援科技产业基地作为北京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内容。
北京市科委还从科研项目立项、产业联盟组建、孵化中心建立等方面给予了指导和支持;丰台区委区政府将培育应急救援特色产业集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工业企业战略转型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谋划,决定将区属的北京首钢建材化工厂成建制划转给新兴际华集团,为应急救援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并从项目审批、规划建设、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
北京市科委、丰台区政府、新兴际华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丰台区政府与新兴际华集团下属的新兴重工集团签署了《“应急救援科技产业园”合作协议书》;国务院国资委、市区两级政府和企业领导共同为“北京应急救援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北京应急救援科技企业孵化中心”揭牌。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等人参加了签约仪式。
“十二五”期间,新兴际华着眼应急救援产业快速发展的契机,力图整合优势资源,在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北京为产业布局重点,提升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应急救援产业,实施集成创新和进口替代战略,在京建设“两园两院一联盟一中心”,打造国际一流、国内知名的应急救援科技产业高地,力争在京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两园两院一联盟一中心”
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
根据规划,新兴际华集团将在丰台区建设“应急救援科技创新园”。实施国际招标、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实现科技研发、总部集聚、企业孵化、展示交易、行业培训、国际交流等6大功能。
这一项目总投资40亿元,2012年启动建设,预计2015年实现收入200亿—300亿元,“十三五”期末实现收入350亿元。
另外,新兴际华还会在首钢建材化工厂区域建设“应急救援科技产业园”,整合集团优势资源,集聚产业链关联企业,促进研发成果在京就地转化,打造具备研发成果中试及产业化、高端装备制造等功能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到2015年,预计产业园实现产值200亿—250亿元,到“十三五”期末,产值规模达350亿元。
“我们在园区设计上有很多创意,比如有应急救援模拟演练园区,提供防灾救灾培训,来保障更多人生存的机会。”方健说。
另一方面,新兴际华将集团中央研究院迁入北京,整合研发力量,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为在京发展高端产品和提高集团国际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研发基础;同时,新兴际华还将建设“应急救援技术工程研究院”,该院在承担集团应急救援专业科技研发任务的同时,为入园企业、社会机构提供研发服务、共享科研条件。
在北京市科委的协调下,以新兴际华为牵头单位,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发起,组建“应急救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国家和北京市科技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联合领域科研院所、大学、企业及其它机构,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促进应急救援产业技术创新,提升应急救援产业核心竞争力。
北京应急救援科技企业孵化中心也将随之建成。它以应急救援领域科技型创业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应急救援高新技术企业。
据悉,应急救援科技创新园、产业园、产业联盟、孵化中心这样一个系统化、相互关联和促进的产业体系,在国内并不多见。
“目前我们非常希望有更多企业入驻园区。”方健说,“尤其欢迎那些有一定专长和技术积淀的中小企业入驻园区。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各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