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袭,顷刻之间。四川雅安市芦山县7级地震发生后,各方迅速行动救灾,地处华南沿海地区的广东也积极响应,出钱出力。作为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4·20”地震给广东防震救灾、应急机制带来哪些启示?昨日,新快报记者专访了省应急办主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纪家琪,他指出,广东有一套完备的地震防灾救灾体系,已耗资2亿元建立了应急指挥中心。
■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2亿元建立应急指挥中心
地震发生,各方是如何迅速响应的?
纪家琪向记者解释,地震是按照级别来响应,国家出台有地震响应机制,地震发生,主要按照这一机制进行响应。
“如果到了省一级响应,广东2010年已花费2亿元,建立了应急指挥中心,通过此,能够第一时间提供灾情现场图像、第一时间提供震情,包括震源、震度、发生的时间等信息。”纪家琪透露,广东还将力争用1-2年,推动各地级以上市、县,也建立这个应急平台。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全国范围内品种最齐全、效率最高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测到地震,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信息发给公众,通知撤离。如手机短信、电视、网站、微博等。”纪家琪还透露,广东省还学习日本经验,全国首创,开通了应急气象频道,一有地震,能全过程跟踪地震。并充分借鉴日本成功做法,开通“12121”应急气象电话,全国也尚属首创。
这个电话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巨灾报平安留言;二是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如发生巨灾,亲朋好友之间不知对方生存状态,可以通过在应急气象电话留言、提取信息等方式,及时报平安,搭建灾区与外界沟通的有效“爱心桥梁”,为共同应对巨灾赢得时间。
纪家琪说,目前,广东已经建立完善的联运响应机制,“比如,上次河源地震就按照这个机制进行响应,每个人、每个单位该做什么,有一套机制进行指引。”
全省有30架救灾直升机
芦山地震发生后,交通一度拥堵,导致物资无法及时送达,纪家琪认为,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空中救援体系要尽快建立,他透露,目前广东正在进行此项工作。
“发生巨灾,所有地方都一样会道路拥堵,如日本‘3·11’大地震。”他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汶川“5·12”、玉树等灾害,对我们有启发——当陆地通行受阻,最可靠、最有效的是空中救援力量。纪家琪透露,国家目前也在着力构建空中救援体系。而广东正由省公安厅牵头,整合全省内所有空中力量(部队除外),包括中直驻粤有关单位、南海救助局、民营公司的直升飞机,再加上省公安厅现有的3架直升机。
“整合下来,广东空中救援体系会有20-30架直升飞机。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广东力争用2-3年时间,建立这个空中救援体系。用于伤员救治、调送救援队伍、运送救援物资等。”纪家琪说。
广东分五个物资储备仓
对于防灾物资储备,纪家琪称自己一直提一个观点,即集中物资分散化和分散物资集中化。
“巨灾发生后,用什么样的途径将物资送到灾民手中,这是集中物资分散化。这方面广东省做得非常好,在全国率先建区域仓库,省一级大仓库在民政厅,在肇庆、梅州五个市分区域建立了五个仓库,这些仓库都是按救灾基本物资需求来配备的。”他说,这样才能保证最短时间内把物资运送到灾区。他透露,救灾仓库储备有各类生活必需品,包括手电筒、帐篷、衣服、矿泉水等,物资还定期更新。
而分散物资集中化,纪家琪进一步解释说,“政府不可能所有物资都储备,但是要掌握这些物资哪些地方有,需要时,将分散的民间物资集中起来。这方面,广东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应急物资服务平台,把分散的物资都在平台上登记,如需要大功率水泵,上平台一查,就知道哪里有,可以调配。”
■对话
志愿者应有专业技能
新快报:芦山地震后,曾劝离一批民间救援人士,你认为民间如何与官方更好地配合进行救灾?
纪家琪:现在提倡应急社会化,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理性、有序共同参与救灾,中国民间力量参与热情很高,但是缺乏有序化。主要原因,一方面,有人认为,要亲自送东西过去才放心。这个观念要改变,他们出发点是好的,但可以把好事做得更好。
此次地震就提出,所有捐赠的东西,委托民政部门对接、发放。现在民众捐助渠道也已经很畅通,可以通过民政部门、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没必要亲自到灾区。
另外,我们的志愿者一定要跟国际接轨,进入灾区的志愿者,必须是要有技能的志愿者,比如懂心理咨询、懂急救是灾区最需要的。
物资发放精细化管理
新快报:有人困惑,灾区到底需要多少物资,是不是可以根据登记人口有个大概判断?如果能够有效掌握进入灾区的人数,是不是可以比较好地统筹物资配送?
纪家琪:对于救援物资的调配,我们要学习国外,进行精细化管理。美国现在能做到,灾民4小时、8小时、12小时、16小时等各时段都需要什么,来进行调配物资。任何灾难,刚开始物资都是严重短缺,在此情况下,可以先考虑短时间内的物资需求,利用时间差,不断补充物资。应对巨灾,物资调配一定要精细化。
新快报:灾后补偿如何运作?
纪家琪:广东省去年在全国率先出台相关应急补偿办法。但我认为,不要把补偿、重建责任全由政府来承担。一定要引进这种保险机制。如深圳现在推行火灾保险,灾害发生,就设多了一道防线。
亲友“托孤”最近人性
新快报:灾后心理干预怎样进行?
纪家琪:灾后心理辅导非常重要,人经过巨灾,阴影消除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些方面,我们可学习国外,政府给予资助,让他们投亲靠友。如此次地震中的小孩子,失去父母,即使将他们送到别的地方最好的学校,也远比不上放到亲人家里照顾来得好。因为,除了提供学习条件,身边也要有人呵护他们。
汶川大地震后,我一直主张建立家庭应急计划,功能是登记至亲、亲戚信息。万一发生巨灾,有孤儿、孤寡老人,首先要通过这个找到亲戚、最亲近的人,这对他们消除灾痕,可大大缩短时间。
■建议
加强“双盲演练”
在访谈中,纪家琪指出,广东地震防灾、救灾方面与国外的有一些突出差距,一是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另外是平常地震演练单一化,官员、民众地震防灾、救灾水平有待提高。“平常应急演练水平较差、市区应急管理水平低、官员、公众应急素质不高。”纪家琪一口气指出了不少广东地震防灾中的薄弱环节。他说,“广东有地震预案,每年也都进行演练,但都是展示性演练。”他认为,广东亟待进行地震“双盲演练”或“桌面演练”。即指除了现场指挥官知道是演练以外,公众、救援队伍都不知道是演练。
地震后最快15秒发警告
其作用是为地震横波到达前,通知离震中较远的地区作防备
“我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关键一点是应急服务要均等化,命都保不了,其他就没有意义了。”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要点里面提出要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面对记者“如何加大应急服务均等化”的追问,纪家琪说,首先要加大投入,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水平。
“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预测。但地震来了,越早发布预警信息,越能减少伤亡。”纪家琪说。
“破坏性地震已经发生,在地震横波到达之前能发出告警信息,是最高水平了。”纪家琪进一步解释说,地震以两种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能量,纵波破坏力较弱,但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对建筑的破坏力非常强,但传播速度较慢,每秒5公里左右。地震仪首先接收到纵波,科学家利用纵波,快速测定地震震中、震级,进而迅速发出预警信息。所以民众很快就接收到这些信息。
“只要远离震中一定距离之外的地方,接收到地震预警,就可立即撤离,取得防震减灾效果。日本目前做到了四五秒钟内发布预警信息,已经相当快了。”纪家琪说。
“广东目前能做到什么程度?”记者提问。
“15秒左右,仍有差距。”纪家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