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安网讯:《贵阳市“十二五”消防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要求:一是:加强灭火救援力量建设。1、公安消防执勤中队建设。牢牢抓住消防部队增编、扩编历史机遇,紧密结合贵阳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实际,十二五期间,全市公安消防部队的执勤中队总数达到27个,按编配置人员,装备优化合理,形成部局分布合理,依托重点、辐射全市的灭火救援网络。根据灭火与应急救援的需要,完成对2个特勤中队的功能定位。2013年启动轨道交通消防大队营房建设,力争2014年10月前投入使用。2014年由市财政投入,轨道交通大队购置1辆抢险救援车、2辆8吨水罐车、1辆水罐泡沫车、1辆排烟照明车、1辆15吨水罐车、1辆42米多功能登高平台车。2015年购置1辆轨道消防车,配齐防护、抢险救援装备。2、.消防战勤保障大队建设。2011年,由市财政投入,建设贵阳市消防支队战勤保障大队营房并投入使用。逐年投入补充经费,购置消防战勤保障的装备及战勤保障物资,建成消防战勤保障大队,达到建设标准。3、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对各应急专业队伍的管理。整合资源,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工作运行机制,形成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之间的联勤联战制度,制定出台《贵阳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规定》。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2012年,所有区、市、县依托消防部队成立的应急救援队伍达到国家建设标准。4、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原则,抓好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建设。加强企事业专职队的建设,强化与公安现役队的联勤联战,着力提高企事业专职队的正规化水平和灭火救援能力。2012年,推动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15年前,完成所有建制乡镇专职消防队建设,每队不少于20人。农村和社区建设一支有人员、有装备、有灭火能力的志愿消防队,全面推动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发展。5、合同制消防队员和文职雇员队伍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贵州省消防条例》,为切实提高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水平和加强灭火救援力量补充,招收合同制消防队员和文职雇员,解决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消防安全保障要求越来越高与现有消防警力不足的问题,制定出台招聘、用工、保障等内容的运行办法,提高合同制消防队员和文职雇员的素质。2011年至2015年,全市公安消防机构完成招收合同制消防队员和文职雇员500名。
二是:优化防火和灭火救援装备建设。1、加强消防车辆基础配置。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结合我市实际,不断优化车辆装备结构。2011年至2015年各执勤中队须配齐举高消防车、压缩空气泡沫车、高喷消防车、抢险救援车各1辆,8至14吨中低压水罐消防车3辆,并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配齐其它消防车。2011年,由市财政投入完成现特勤中队车辆配备,购置1辆压缩空气泡沫车、1辆水罐泡沫车、1辆15吨水罐车、1辆抢险救援车、1辆防化洗消车、1辆70米高喷消防车。根据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应急需要,购置1组大功率供水车、1辆多功能抢险破拆车并投入使用。2015年,全市消防车辆达到200辆以上。
2、.更新、补充个人防护装备和基本器材装备。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及时更新、补充全市消防部队基本器材装备、个人防护装备和抢险救援装备,增加消防人员特种防护装备配备,特别加强特勤消防站的器材配备,配齐并及时更新侦检、警戒、救生、破拆、堵漏、输转、洗消等专业救援器材,满足处置各类火灾和救援的需要。消防水带、灭火剂等易损耗装备,应按照不低于投入执勤配备量1:1的比例保持库存用量。
3、加大农村、社区消防装备建设力度。夯实农村、社区消防装备建设基础,制定出台消防装备建设规划,努力实现“火情发现早、小火灭得了”的目标。2012年,所有50户以上村寨配备一批机动力强的装备器材。2011年至2014年,完成部分社区或乡镇专职和志愿消防队伍建设,按照城镇消防站配备标准,每个队配备1至2辆水罐消防车,配齐常规器材。
4、强化化工类灭火救援装备配备。2012至2014年,以新建特勤大队为依托,结合化工灾害事故处置的实际需要,配备洗消车、远程供水车、干粉泡沫联用车、侦检仪器等化工灾害事故处置装备,增强贵阳消防部队化工灾害事故处置能力。
5、.抓好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县级应急救援队要结合本地区灾害事故类型及实际需要,优先配备多发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器材工具,增配抢险救援车辆装备。2012年,完成花溪、清镇、修文、开阳、息烽五个县(区、市)应急救援队伍的装备配备。2015年,按照标准在全市综合应急救援队配齐危险化学品事故、交通事故、建筑倒塌事故、地震、水上事故和洪涝灾害等事故处置所需救援装备,完成所有综合救援大队抢险救援消防车配置。
《规划》的颁布实施为贵阳市未来五年消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保障全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