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临的形势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自然、社会和技术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高风险的城市和不设防的农村”同时存在,公共安全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1、自然灾害方面。我省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省份,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可能性增加。极端天气增多,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山洪地质灾害、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几率增大;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历史和构造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可能发生的地震造成灾害损失将成倍增加;森林覆盖率高,高温、干旱天气的持续时间延长,加上扫墓等风俗习惯的影响,森林防火形势更加严峻;受气候变化、农业结构调整、耕作栽培方式及病虫抗药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农业生物灾害常年保持重发态势,危害加重;工程建设中的切坡开挖、坑道洞室开挖、抽排地下水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
2、事故灾难方面。受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工矿商贸企业事故频发,矿业秩序较为混乱,尾矿库建设未按法定程序施工,一些建设工地“三违”现象严重,火灾事故多,少数地方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猖獗,安全隐患突出;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大面积停电事故是电网安全稳定的主要威胁;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快速增加,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几率增加;水上交通突发事件频率呈上升态势;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难以为继的问题开始显现,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地正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涉重金属企业的环境突发事件发生频次增加。
3、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大。输入性急性传染病和新型、不明原因疾病发生的风险不断增加,禽流感、手足口病、五号病等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和放射性事故成因复杂,防控难度加大;突发动植物疫情复发、多发的风险增加;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隐患仍然较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比重依然较高;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不断增大。
4、社会安全事件方面。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有所上升。刑事犯罪主体呈多元化趋势,案件仍然高发,侵财犯罪、恶性暴力犯罪、青少年犯罪问题依然严重,毒品犯罪越来越严重,且已蔓延到农村;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问题依然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涉税犯罪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可能呈上升趋势;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因就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军队退役人员、民办教师等各类涉稳群体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体性活动扩大影响并给政府及相关部门施加压力,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库区移民、安置补偿、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能成为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民族、宗教、恐怖、空袭等事件对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舆论传播日趋复杂,舆情监控与管理工作难度日益加大,对社会造成的负面效应日益增加。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省情、实事求是,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全面布局与重点建设统筹,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兼顾,重点解决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提高我省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湖南。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省级规划对全省应急体系建设作出部署安排,总体把握应急资源的合理布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2、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加强地方和中央驻湘单位的联系和合作,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重点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优先解决制约应急响应时效的突出问题,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能力。
3、先进适用、标准规范。采用国内外成熟技术,兼顾先进性和实用性,确保应急体系的高效、可靠、安全运行;按照国家应急体系标准化要求,加强应急体系的规划与管理,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4、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照职能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应急体系建设项目,提出分阶段、分类型的规划目标,分级、分步组织实施。
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应急体系建设的社会化程度。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形成指挥统一、结构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预警与应急响应、处置与应急救援、评估与恢复重建及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显著提高,有效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2、分类目标
(1)自然灾害类。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显著提高,灾民24小时以内得到救助;大江大河干流洪水预报提前24小时发布,准确率达90%以上;山洪灾害预警时效提高到8小时以上,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提高到30分钟以上,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完善我省测震台网布局,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0级,重点监视防御区达到ML1.5级,力争到2015年我省80%以上地区达到处置6级左右地震的应急救援能力;已查明的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口减少30%,经济损失降低20%;森林火灾受害率不超过1‰、当日扑灭率达95%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成灾率控制在4‰以内。
(2)事故灾难类。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0%;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下降25%,水上交通事故搜救成功率达90%;企业排污造成的重特大环境事件降低20%;供水、供气、供电事发后25-35分钟内应急抢修到位率95%以上。
(3)公共卫生事件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到位率达100%;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100%,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直报率达95%以上;省、市(州)、县(市、区)、乡镇突发动物疫情报告网络覆盖率达100%;应急预备队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12小时内到位率达100%。
(4)社会安全事件类。社会治安事件、群体性事件、恐怖袭击、空袭事件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突发事件稳中有降,重要金融业务系统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基本能够应对粮食、成品油等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异常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