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本市安全生产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时期,本市安全生产工作坚持把推动安全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把“平安办博”作为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契机,把加强事故预防和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实现“两个确保”的主攻方向,把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受控,完成了本市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全市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与“十五”期末相比,“十一五”期末事故数量、死亡人数分别减少5629起、586人,分别下降39.23%、28.85%。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86,下降60.91%;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2.60,下降4023%;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4.02,下降39.09%。
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健全市、区县两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理顺了综合监管、专项监管与行业管理的职责关系,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机制逐步形成,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体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得到提升。同时,安全生产法规标准、科技支撑、安全诚信、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安全生产源头治理和专项整治成效明显。积极推进危险化学品产业布局调整,对550多家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采取了“关、停、并、转、迁、限”措施,从源头上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降低了城市安全风险。在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消防、特种设备、水上交通、铁路交通、农业机械、地下空间等行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了各种违法、违规、违章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累计排查治理各类事故隐患112.82万余项,有效防范和减少了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扎实开展。颁布实施危险化学品、轨道交通、游乐设施、地下空间等领域的安全生产规章。在重点行业,实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企业达到197家;完成6万余家小企业安全生产现状评估,并实施分类管理。危险化学品安全责任保险投保企业达到2000余家。实施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建成两个市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实验室。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持续强化,共培训农民工200万人次、其他各类人员200万人次。创建国际安全社区11个、全国安全社区30个。
(二)“十二五”时期本市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本市安全生产工作既要妥善解决长期积累的问题,又要积极应对新情况、新挑战,任务艰巨,形势依然严峻。
1.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本市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6万多起,事故死亡人数80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近16亿元。全市职业危害因素分布行业广泛,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从业人员数量众多。截至2010年底,全市申报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企业10205家,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从业人员约38万余人,职业危害防治任务艰巨。
2.安全生产薄弱环节不容忽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交通、能源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刚性约束和城市安全的脆弱性日趋明显,特别是高层建筑、轨道交通、危险化学品、城市燃气和输油管线、地下空间、人员聚集场所等领域和场所的安全风险凸显,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安全措施、安全投入尚未落实,安全生产保障难度加大。
3.安全生产监管能力亟待提升。安全生产监管任务点多面广,安全监管装备及技术支撑能力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对安全监管的要求差距较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力量较弱,相关执法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依靠传统监管方式和手段难以解决安全生产中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4.保障从业人员安全健康权益面临新的考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全社会对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期望不断增大,从业人员对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增强事故灾害处置能力、推动安全文化建设、有效改善作业环境、确保职业安全健康有了更高的期待。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为目标,实现安全生产监管重心由事后查处逐步向事前预防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管理型逐步向现代科技型转变、监管重点由防范伤亡事故逐步向防范伤亡事故与职业危害并重转变,确保不发生有严重社会影响的重特大事故,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可靠保障的基础上。
2.依法行政,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格行政执法,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强化综合治理,形成监管合力。
3.预防为主,强化责任。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管理,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加大安全投入力度,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
4.创新推动,科技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和安全的有机结合,发挥科技对安全生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规划目标
到2015年,本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基本形成,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自觉履行,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能力明显提升,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安全生产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持续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根本利益得到切实保障,为2020年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奠定坚实基础。
上海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指标
到2015年:
1.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36%以上;
2.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26%以上;
3.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25%以上;
4.较大事故起数比2010年下降15%以上;
5.建筑施工事故死亡人数比2010年下降15%以上;
6.特种设备万台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38以内;
7.火灾10万人口死亡率控制在0.3以内;
8.水上交通事故死亡(失踪)人数比“十一五”下降10%以上;
9.铁路交通(含路外)事故死亡人数零增长;
10.农业机械万台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3‰以内,事故死亡人数零增长;
11.渔业船舶事故死亡人数零增长;
12.民航运输航空每百万飞行小时重大及以上事故率控制在0.2以下,运输航空亿客公里死亡人数控制在0.009以内;
13.职业危害申报率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