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工作事关发展和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为切实加强“十二五”期间的消防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绵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下称《消防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以贯彻执行《消防法》为主线,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以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统筹规划“十二五”消防工作,强化消防工作责任,优化消防安全布局,确保消防事业发展取得实效。本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消防事业发展回顾及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
(一)“十一五”消防事业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市消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确保地方社会稳定,维护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全市新建特勤消防站2个(高新区特勤中队、经开区特勤中队)、普通消防站4个(安县、梓潼、北川、平武)、恢复重建消防站3个(江油、游仙、三台)。全市共投入3千余万元购置各类消防车及灭火、抢险救援器材;新建市政消火栓700余个。改造了绵阳市119指挥调度中心,建设了移动指挥平台,完成了“三远”工程建设,建成了350M无线同频同播通讯网络。
2、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得到发展。依托市、县(市、区)消防部队组建了绵阳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大队。各地加强了事业性编制政府专职消防队员配备,落实了活动板房专职消防员,强化社区和农村义务消防队伍建设,消防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3、挂牌重大火灾隐患得到整治。各地大力开展火灾隐患整治工作,整改撤销省级挂牌重大火灾隐患2起,落实3起市政府挂牌的重大火灾隐患整改方案,彻底整改较大火灾隐患数百起,督促整改一般火灾隐患8万余起。
4、灭火救援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消防部队战斗力显著提升,共参加各类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5571次,挽回经济损失数亿元。出色完成了2008年“5·12”汶川地震救援、唐家山堰塞湖避险疏散、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8·8”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任务;成功处置了2006年“5·21”南山印染厂火灾、2007年“9·4”江油市液化气槽车侧翻、2008年“6·26”安县金菽米业有限公司火灾、2009年“3·11”兰成渝输油管线泄漏、“6·16”绵广高速公路汽油泄漏、2010年“2·21”高新区万向灯饰批发城火灾、“5·10”绵吴路油罐槽车爆炸燃烧等重大火灾事故,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消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
当前,全市消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一是国家对消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新《消防法》的实施,为进一步推动消防工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法律支撑。二是近年来我市消防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全市火灾形势持续稳定,为进一步深化消防工作赢得了社会公众心理上的认同和支持。三是“5·12”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为城乡消防规划实施、公共消防设施及消防队站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四是全市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为消防事业经费保障和消防公共管理服务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绵阳消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当前消防工作还相对滞后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1、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市消防规划、消防队站、消防装备、消防水源、消防道路、消防通信等基础建设滞后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全市抗御火灾整体能力不强,尤其是随着城市规划的调整,消防站布局不合理、消防装备投入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着消防事业的更好发展。
2、消防安全软环境不尽完善。公安现役消防力量严重不足,与日益繁重的防火监督、灭火救援和抢险救灾任务不相适应;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未形成规模;部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全社会消防安全意识、消防法制意识有待提高,全市抗御火灾能力亟待加强。
3、火灾形势更趋严峻。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商业、交通运输、服务业的日益繁荣,全市高层、地下建筑数量激增,消防重点场所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各种火灾致灾因素较多,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城中村”、老城区等场所及区域火灾隐患较为突出。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切实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着力加强火灾预防、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水平,为构筑和谐绵阳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实现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全面落实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消防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消防装备不足和消防基础设施欠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体系建设逐步深化;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消防安全环境明显改善;抗御火灾能力和抢险救援能力明显提高,重特大火灾事故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多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