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一、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时期,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坚持安全发展理念,贯彻安全生产方针,以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为抓手,不断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以开展执法行动为载体,不断推进安全监管执法;以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不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以“双基”工作为核心,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以“科技兴安”为先导,不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以宣传教育行动为手段,不断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全省安全生产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一是事故总量明显下降。2010年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比2005年下降1918%和2949%,分别减少3877起、1062人。二是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2010年,工矿、道路交通、火灾、铁路交通、水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2005年分别下降2496%、1957%、6964%、8344%和9444%。煤矿和非煤矿山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281%和6207%。三是全省绝大部分市州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大幅下降。2010年,全省17个市州中有15个市州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比2005年大幅下降,降幅最高的为6216%。四是安全生产总体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全省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分别为0172、241、598、278,均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十一五”规划目标分别为031、29、60、50),分别比2005年下降6873%、2870%、4056%和6192%。其中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分别为0201、32)。
(二)“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的奋斗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必将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为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安全生产的力度和强度越来越大,全社会关注安全的程度越来越高,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二是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加大安全投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了保证。
三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改变落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淘汰落后生产力,从而将从源头上解决安全生产问题,从总体上提升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水平。
四是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监管执法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建立,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全民安全素质不断增强,为“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提供了新的起点。
“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既要面对长期积累的问题,又要应对新情况新挑战。五个方面的矛盾将日益凸显:
一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与相对落后的安全生产现状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健康权益意识不断增强,对安全生产产生更高预期,而我省现阶段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仍然是事故多发期,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依然偏大,较大事故依然高发,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职业危害还不同程度存在,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就迫切要求在进一步降低事故总量、防范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完善职业健康环境、促进安全发展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是提高安全保障能力与安全基础薄弱之间的矛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是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的基本条件,而我省安全生产基础条件还十分薄弱,高危行业中工艺落后、设备老化、安全管理水平低的企业仍大量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中小企业安全培训不落实,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提升安全保障能力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三是经济快速发展与安全生产指标控制之间的矛盾。国家扩大内需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我省“两圈一带”战略的全面实施,经济活动总量迅速增大,影响安全的因素随之增加,大批新项目开工建设,交通运输量急速上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农民进入产业队伍的速度加快,安全生产事故上升的压力剧增,而自实施控制指标管理以来,各类事故逐年大幅下降,压降指标的空间越来越小,特别是国家提出“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大总体控制指标及重点行业(领域)指标考核力度,实行更加严格的考核和责任追究,安全生产指标控制的难度更大。
四是不断拓展的安监任务与相对薄弱的监管执法能力之间的矛盾。按照新“三定”方案,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管职能移交安监部门。随着职业危害形势的严峻和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高度关注,而各级安监机构基础设施装备配备不足,相应的技术支撑手段和现场执法能力欠缺,执法人员不足且专业化水平不高,依靠行政管制、人盯死守的传统粗放型、经验型监管方式难以为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滞后,缺乏应对重特大事故灾难的大型、特种设备等现状,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安监工作的需要。
五是安全监管现行体制与安全生产系统性要求之间的矛盾。综合监管责任不断强化,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部分部门职责界定不清,存在职能交叉、任务不清、责任不明等问题,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顺,权责不对等,导致不能有效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管。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自觉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切实把事故预防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主攻方向,把规范生产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把科技进步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加强基础建设,加强责任落实,加强依法监管,提高监管执法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努力促进全省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规划目标。
到2015年末,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障、法规标准、监管执法、技术支撑、应急救援、宣教培训体系,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状况不断改善,公众安全素质全面增强;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较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防范,重特大职业危害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全省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