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11 “4611”救援基地建设主要内容(略)
2.完善应急救援基础条件。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确保国家、省、市(州)、县(市、区)相关应急管理机构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应急救援协调联动、综合处置的工作效率。各地必须按照安全生产工作实际需要配备应有的应急救援装备。积极探索建立实物储备与市场储备相结合、生产能力储备与技术储备相结合、政府采购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切实加强应急物质储备。
3.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实训演练和事故灾后评估。按照制定、演练、改进的循环模式完善各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加强企业内部职工的应急状态适应性培训和演练,通过日常实训演练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重视生产安全事故灾难评估分析,为提高事故预防和救援能力、减少灾害损失提供科学依据。从2012年开始,将年度演练纳入安全生产目标考核指标体系,高危行业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至少组织1次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演练。
专栏12 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主要工作(略)
(六)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约束体系。
1.严格企业安全准入许可。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企业安全隐患。把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作为高危行业企业准入的前置条件,实行严格的安全标准核准制度。对企业新(改、扩)建工程项目,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严格安全生产行政审批程序,加强对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企业的动态监管。建立完善煤矿、非煤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安全准入资格制度。对井工开采矿山,要将技术人员配备列入安全准入基本条件。
2.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鼓励和引导我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企业依据自身科技、人才、资金、管理等优势参与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特别要注重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核心作用,提升标准化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为补充的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四川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从制度上规范企业安全行为,通过岗位达标、专业达标、企业达标和行业达标,有序提升全省企业安全生产综合水平和保障能力。煤矿要在2011年底前,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烟花爆竹生产和经营企业要在2012年底前,非煤矿山规模以上企业要在2013年底前[9],非煤矿山规模以下企业和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企业要在2015年前,实现达标。其他行业要积极制定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细则,逐步有序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
3.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机制。建立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动态数据库,健全企业及主要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公开和违法企业“黑名单”公示制度。建立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税收、工商、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与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处罚响应机制,对安全监管部门通报的严重违法企业应给予相应的制裁。
4.加大执法力度。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并依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从严查处,切实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管理部门会同工商、司法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格执行打击非法生产不力的责任追究制度。
(七)完善安全生产文化体系。
1.强化安全理念和意识。安全理念和意识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政府要将安全理念纳入各级、各类教育环节中,形成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作业、应急救援等全方位的安全保障理念。政府、企业、员工要牢固树立强烈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要明确政府监管监察、企业主体和员工自律三者间各自的分工和责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全社会安全生产文化氛围的提升。
2.加大安全文化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中小学教材等多种媒介扩大安全生产宣传覆盖面,采取咨询热线、公益广告、专题栏目、事故案例等多种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竞赛、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安全文艺演出、安全示范岗、安全论坛等多种活动。
3.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注重安全文化建设的意识教育和素质培训工作,积极促进职业人群安全与健康。依托拟设置的四川安全职业技术学院(现为四川科技职工大学),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领域的安全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加大对安全生产紧缺性、技能性、应用性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企业从业人员和政府监管监察人员安全生产长效教育培训机制,强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推动实景和仿真培训。推行安全生产考培分离制度,推动培训师与现场工程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培训模式,建立安全培训质量考核与效果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培训行为。重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管理。加强对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的监管和规范,鼓励大企业自办培训机构。到2015年,着力培育1—2家具有示范骨干作用、公益性的一级资质安全生产培训机构。
4.积极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加强城市安全社区建设,深化企业主导型安全社区建设,积极探索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下的农村安全社区建设。到2015年,全省建成1个国际安全社区和2个国家安全社区,市级城市主城区要实现省级安全社区全覆盖。
专栏13 安全文化建设主要工作(略)
四、重点工程
(一)物联网化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监察系统工程。结合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金安”)二期工程建设,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完善覆盖全省各级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和应急救援机构的信息网络与基础数据库。建设省、市、县、企业四级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监察系统,进行全省统一的系统软件开发及维护,重点建设高危行业企业、职业危害严重企业、重大危险源等实时监控、预警平台,政府监管监察业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安全生产数据信息中心。其中,政府监管监察业务信息平台主要是建立执法标准、执法案例、执法档案等功能模块,方便业务交流和信息查询,实现日常业务管理信息化处理,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效率,推进全省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建立省、市、县、企业四级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对井工开采矿井、大型电厂灰渣库、职业危害严重的作业场所、尾矿库等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测;二是建立应急队伍、物资储备、专家资源等各类数据库,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数据库支撑系统。逐步形成与其他部门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数据库信息共享机制,满足救援指挥数据信息的需求[10]。加强数据库系统的日常维护管理,及时更新数据信息,保证数据的时效性;三是建立具有情景模拟分析、数据查询、辅助决策、应急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分级决策指挥系统。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格式要求,确保实现与国家及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省直相关部门和各市(州)、县(市、区)应急指挥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安全生产数据信息中心是着力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监察系统提供后台支撑和服务,主要建设海量数据存储系统、应用软件系统、安全防入侵系统、网络接入系统、服务器系统和中心机房。
(二)监管监察部门基础设施与装备配备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区域特征,在全省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中深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配备标准化建设工程,为安全生产日常监管监察和行政执法提供专业化基础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快事故鉴定与分析用房、执法专用设备保管用房、安全生产投诉举报受理业务用房、执法人员交流用房、执法人员素质拓展用房、检修维护、信息控制、应急值守、指挥处置等办公、业务和保障服务用房建设。在装备配备标准化建设中,进一步完善监管监察业务用车、应急抢险指挥车、调查取证工具、现场检测设备、个体防护用品和卫星通信设备等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