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正文

四川“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14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三)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按照“4611”救援基地建设规划,依托国有大型骨干企业,调动地方人民政府的参与积极性,推进企业与政府共同建设矿山、危险化学品和油气田等行业领域的4个国家级救援基地,重点支持建设芙蓉煤矿国家救援队;以省级财政为主,相关地方财政配套,建设6个省级区域性救援基地、1个综合性救援实训演练基地和1个省级综合性矿山排水基地。加强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投入,根据各自特点和需求配备高效快速救援钻机、大型排水设备、大型清障支护设备、快速灭火、堵漏、洗消设备以及人员避险、搜寻、定位等国内外先进的应急救援装备。加强各基地救援物资储备,并建立专门的应急装备物资储备点。促使高危行业企业建立和完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应急救援实训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全省各级安全监管部门与公安消防、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

(四)重点实验室工程。引进省内外高级人才,配备高新精密实验设备,完善矿山安全实验室、非矿山安全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等省级中心实验室建设。结合安全生产实践需要,推进生产安全事故物证分析实验室、电气安全实验室和劳动防护用品检测实验室等实验室建设。利用成都市退出煤炭生产的机遇,将出江煤矿生产矿井转为科研实验矿井,与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主要建设矿井灾变实验室。一是建设井下灾害模拟系统,用于火灾、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水灾等灾害现场模拟、通风控制模拟实验和爆破试验;二是建设矿井灾变时期通风实验室,包括建设一批矿井通风及安全实验室和灾害及通风控制现场模拟实验系统。

(五)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以加强中小企业安全技术援助和服务为重点,着力构建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网络,规划建成1个省级技术服务中心、21个市级技术服务分中心、63个县级技术服务站。重点开展检测检验、安全培训、安全评价、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事故司法鉴定、企业安全管理和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机构质量综合评估和认证制度,推动技术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引导技术服务机构规范化发展。

(六)国家级职业危害防护监测研究中心工程。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优秀人才,率先建设“国内一流、西部第一”的国家级职业危害防护监测研究中心,带动各市(州)职业健康工作稳步发展。中心主要提供职业健康防护、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信息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技术性服务。重点建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化验室、防护实验室、特色宣传教育室、毒理室等功能区,为政府职业健康监管提供决策服务,为职业危害防治提供科研和教学服务。

(七)成都(双流)物联网安全产业园工程。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龙头,结合国家支持振兴装备制造业等相关政策,重点开展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防护、特种设施及应急救援等安全装备的产品孵化[11]、生产制造、市场交易、融资租赁和仓储物流等项目建设,打造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安全装备制造和交易基地。到2015年,引进50家以上重点企业入驻并正式投产运营。工程内容主要包括设立园区管理机构,先期开展园区通道路、通通信、通电力、通上水、通下水、通燃气和场地平整等工作,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规划建设科研孵化楼、仓储中心、管理中心,规划生产制造场所、产品交易市场、办公楼宇等功能区域,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筑巢引凤”的作用。

(八)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工程。依托省内相关大中专院校,开设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等相关课程,积极推进相关专业建设,全面培养安全生产实用技术和管理专业人才。积极推进四川安全职业技术学院的设置与建设。利用成都市退出煤炭生产行业的机遇,将出江煤矿现有生产矿井井上、井下系统和设施设备建成安全生产实训基地,按照“实景中体验,实训中掌握,实践中应用”的要求,为西部地区高校、中高等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安全生产知识教育提供综合性的实验实训场地,着力提高学生安全生产实践技能。

(九)安全生产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工程。以综合性安全体验馆建设为载体,打造集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安全警示教育、事故情景模拟、仿真事故灾难防范演练等多种功能及形式于一体的省级安全生产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增强群众对安全生产的感性认识。主要建设安全生产科普宣传展览厅、重点高危行业安全作业工艺流程展览厅、事故情景模拟厅、仿真事故灾难防范演练厅等,通过现代声像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大众安全生产认知水平和安全文化素质。

(十)重点领域安全保障工程。实施公路安全整治工程,重点整治事故多发路段、危险路段和高速公路长隧道及桥梁,并延伸至农村公路。以临水、临崖、急弯、陡坡路段为重点,完善道路标志标线标牌、防撞护栏护墩、警示桩等安全设施。加强对交通流量大、事故多发、违法频率高等重要路段的路网运行监测与交通执法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区域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动态监控平台,实现道路交通信息化管理和资源共享。加大对铁路平交道口、城市轨道交通设施、隧道、桥梁、城市燃气与化学品输送管网隐患的排查治理。以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在建工程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深化完善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实施城区内安全距离不达标的化工企业搬迁工程。实施化工园区安全监管示范工程。全面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着力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把尊重人的生命和健康权益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证的基础上,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2.加强组织保障。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协调功能,深入实施“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人员、装备、经费按需到位,协调好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的职责分工。

3.严格实行“一岗双责”。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规定健全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述职制度,重点加强县乡两级政府安全责任落实。强化企业领导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职责,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轮流现场带班制度,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对本岗位安全负责。

(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1.政府投入。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大生产领域公共安全的投入力度,建立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支持安全生产重大工程项目等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支持我省安全生产,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安全生产投入体系。

2.企业投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川府发〔2004〕20号)和《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6〕478号)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制度,有关部门要对此进行年度监督检查[12],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到位、使用规范。

3.社会投入。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大工伤保险工作力度,完善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结合机制,严格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提取工伤预防费用,切实用于工伤预防的宣传和培训等工作。鼓励企业通过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等险种化解风险成本。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建设,探索建立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三)加强政策引导。

1.税收政策。支持企业进行重大安全生产技术改造。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2.信贷政策。完善信贷政策,鼓励银行对有偿还能力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诚信度高的企业安全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3.产业政策。到2012年,编制完成《四川省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和产品目录》、《四川省重点鼓励发展的安全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

(四)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与规划实施考核。

1.把安全生产规划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把安全生产的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统计指标体系,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完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将规划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和重点工程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纳入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考核范畴,科学制定政府监管监察、企业自控、员工自律有机结合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合理确定考核内容、分配指标权重、量化考核等级、制定奖惩措施,强化安全生产的干部绩效考核,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

3.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按年度、中期(2013年)、终期(2015年)三个阶段内容制定规划实施考核和评估办法。要重视和支持本区域安全生产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实施项目进度跟踪考核机制,及时排除各种困难,对影响项目顺利完成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行政问责。

(五)加大依法治安力度。

1.加强法制建设。结合四川实际,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标准、规范与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法制体系。适时对《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进行修改。

2.坚持依法行政。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依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开展执法工作。全面建立“办案、审案、定案”三分离的案件查处机制。健全行政执法协调机制,形成联合执法合力,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3.加大责任追究。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各类案件。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 下一篇: 江西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 上一篇: 安徽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