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题关键技术创新
一是创新海量空间与业务数据整合技术。按照“集中+分布”模式,研发了应急数据资源共享变换系统,全市应急平台部署在统一的电子政务网上,市政府应急平台具有调度各方数据的权限,区县、部门平台形成相对独立的平台体系,各平台间应急业务工作互不影响,资源共享按一般共享资源和特殊资源分类组织,部分特殊资源开放的许可,由资源主体单位授权。目前5个市级应急指挥部和15个应急专项指挥部建立了二级平台,并实现业务数据整合。
二是创新服务聚合技术,构建应急地理信息服务总线。应急业务在横向上涉及各部门数据资源,在纵向涉及区县和基层单位,应急决策需要各方面的数据支持。如对于事故灾难,需要从安监部门了解事态发展状况,需要从卫生部门了解医疗救护情况,需要从公安部门了解警力部署情况,同时交管部门需要提供实时交通情况。数据库将这些部门的数据集中存储管理,建立超大规模数据库,容易造成数据更新维护困难,集中数据独立于日常业务,会慢慢成为一个“死数据”。因此按照“权威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的原则,应急数据分布式由相关部门管理维护,数据以服务的形式进行发布,基于SOA架构建立重庆市应急地理信息服务总线,实现应急数据共享交换和整合应用。
三是应用自适应、可控、城乡一体化地理编码技术。通过建设自适应、可控、城乡一体化地理编码系统,实现各类业务数据的快速空间化,满足应急处置数据需要。首先,解决接替人员事件快速定位难题。突发事件接警过程中,方便坐席员快速进行事件定位,接线员输人事件地址描述,编码系统可快速定位到事发地,生成相关事件信息。其次,解决区县政府信息上报定位难题。区县政府在应急值班系统上报突发事件,可输入事发地址描述,系统调用地理编码接口进行正向匹配到相应的空间位置。第三,解决海量业务管理数据空间定位和自动更新难题。地理编码系统提供在线地址匹配服务接口和地址匹配客户端,部门利用客户端对常规业务管理数据进行快速“空间化”生产空间数据,或者部门调用地址匹配服务接口与已有业务系统进行对接。
四是探索动态网络RTK急位置服务技术。率先探索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在应急业务的综合应用,在应急管理特别是应急处置中提供精确的位置服务,应用于事件现场的快速精确定位,以及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的持续监控。
五是应用三维地理场景动态发布技术。在日常状态下,平台的用户访问量和并发数都不大,但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用户数据量和并发量激增,因此要求系统具有良好的可伸缩性。重庆市应急平台体系中的三维地理场景不仅能够实时响应、直观易用,还具备快速实时构建和动态发布的能力。通过运用增量更新、多层级数据管理等手段能够快速构建和动态发布三维场景,并利用负载均衡有效保证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可用性。
六是构建矢量数据流引擎实现,二、三维应急数据联动响应。二维有利于大量应急资源空间信息的承载,同时能进行复杂空间分析和信息快速检索,但因专业性较强、不够直观等缺点,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三维应急地理信息平台能形象、直观地再现突发事件现场的地形地貌、交通、建筑等实境,更具表现力。借助三维应急地理信息平台,能更加清晰地观察撤离路线、事件影响范围、涉及人群,检索现场需要保护的重点目标,计算事发地警戒距离。为兼顾二、三维应急地理信息平台的数据管理、分析优势和空间表现力优势,在应急指挥系统中进行了二、三维应急数据整合。应急资源的检索和分析基于二维数据实现,分析结果在三维应急地理信息平台上展现,应急作战方案直接在三维空间上展开。采用高速矢量数据流引擎技术,实现海量应急矢量数据基于三维的快速浏览,二、三维应急数据实时联动响应。
四、课题研究成果应用
截至目前,课题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重庆市政府及卫生、公安、水利、气象、地震、交通等部门和长寿、万州、永川、黔江等部分区县(自治县)政府应急平台建设。统一的数据服务和开发接口,提高了系统建设效率,降低了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
(一)重庆市政府应急平台。依据课题研究成果,建成了重庆市政府应急平台,为市领导高效快捷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了有力工具,在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6·5”山体垮塌事故、巫山曲池乡地质滑坡、城口罗江河堰塞湖和抗击“9·20”特大洪水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以及应急综合演练、应急救援队伍训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区县应急指挥系统。“应急一张图”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成果已广泛应用到长寿区、万州区、永川区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中。长寿区、永川区建立了区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在万州区建设了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数据和服务支撑。
(三)部门应急业务系统。重庆市各部门依据课题研究成果,纷纷建立了各自的应急业务系统。
1.重庆市港航局。重庆市港航局基于“应急一张图”信息资源体系,建成了“重庆市渡口渡船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和“重庆市水上交通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全市渡口、码头、船闸、桥梁、应急资源等可视化监控。
2.重庆市农委。重庆市农委运用课题成果建成了“重庆市动监110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对全市动物疫情监控管理与应急救援调度一体化,提高了动物检验检疫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效率。
3.重庆市卫生局。重庆市卫生局运用课题成果建成了“重庆市卫生决策指挥系统”和“重庆市120应急救援系统”,实现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化管理,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日常监管的能力。
4.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水利局运用课题成果建成了“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完成水利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平台建设,开发了重庆市防汛抗旱webgis系统,为汛情监测、分析提供了完整、精确的空间信息支撑。
5.重庆市环保局。重庆市环保局运用课题成果建成了“重庆市环保局12369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环境突发事件的快速定位和实时监控,在多次环境突发事件处置和演练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五、课题研究工作体会
通过几年课题研究,我们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是充分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构建应急指挥与管理平台,是应急平台建设的一条可行之路。重庆市依托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完成了重庆市应急平台数据库系统建设,整合和研发了重庆市基础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应急管理数据库。2010年,重庆市成立应急救援地理信息服务队,其专业技术骨干涵盖测绘、城乡规划、区域经济、人文地理、土地资源管理、遥感、GPS、GIS等领域,为应急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技术支撑。
二是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广泛收集数据,是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由重庆市政府应急办牵头,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具体负责,从编码体系、采集处理流程、数据库逻辑、系统接口等多个层面制定标准规范,实现了跨部门、跨区、多元应急资源信息整合。
三是多部门多单位参与,分散式合作,是课题研究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课题研究之初,编制了总体方案,并细化为6个子课题,将各个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高校和科研单位,并明确责任和时限,加强考核工作,收到了显著成效。
下一步,重庆市将结合应急平台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实际情况,做好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切实推动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应急数据资源更新、应急平台系统优化等工作持续稳步开展,加强物联网、云计算、虚拟三维技术、智能感知等新兴技术研究应用,强化信息集成、资源保障、管理决策和响应处置等方面的技术支撑。
本文转载自《中国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