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正文

上海市出台消防“十二五”规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3-27    来源:中国上海政府网站
核心提示:为了构建科学的消防安全体系,保障上海城市安全运行,为上海 “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上海市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消防规划(2003-2020)》等,编制本规划。

为了构建科学的消防安全体系,保障上海城市安全运行,为上海 “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上海市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消防规划(2003-2020)》等,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上海消防发展情况和未来消防安全趋势

(一)“十一五”期间消防工作成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消防工作,加大消防安全综合投入,并把消防安全纳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强力推进。上海消防安全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积极构建,消防基础设施和组织体系不断加强,奥运会上海赛区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消防安保任务圆满成功,消防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消防工作服务保障了上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消防法制机制建设推进有力。市人大、市政府制定修订、颁布实施《上海市消防条例》、《上海市消火栓管理办法》等9部地方性消防法规、政府规章;《上海市建筑消防设施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等25个规范性文件制发施行。消防工作政府目标考核、公安派出所消防三级管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评价体系等工作机制有效推行。火灾隐患举报电话和网上举报信箱全面开通,消防行政许可程序进一步简化,消防技术中介服务和行业管理组织健康发展,公众聚集、易燃易爆场所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得到推广,社会消防前端管理、消防执法稽查、重大火灾隐患挂牌督办等消防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2.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全市新建、迁建、改建陆域公共消防站48个、黄浦江水域消防码头1个,全市公共消防站总数达120个(含7个水域消防码头)。建成投用消防指挥中心大楼、上海市229工程,全面启建上海消防综合训练基地。新装、修缮市政消火栓2.4万个,全市消火栓总数达6.5万余个。实现110、119、122“三台合一”,消防快速响应、应急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建成智能化的消防通信指挥平台和三级消防视频会议系统,城市消防硬实力不断增强。

3.消防人防、物防、技防体系持续完善。全市增编现役消防警力1650人,招聘政府合同制消防员1600人,消防部队兵力达到8800人;企业和乡镇专职消防队达214个、队员3869人,消防志愿者等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发展壮大。为老式居民楼安装简易灭火、逃生设施,更换老化电气线路,实施“厨房改造”、“社区消防达标创建”等政府实事工程,滚动开展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公众聚集场所、民用爆炸物品消防整治等平安建设项目。4600余家重点单位联网城市火灾自动报警信息系统,6项分获公安部、市科委技术创新奖的火灾技防软课题研究成果推广运用,城市火灾防控能力逐步加强。

4.消防综合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经市委、市政府批准,以公安消防为主体的市、区(县)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挂牌成立。灭火救援、消防装备、火灾调查等专家组成立并发挥智力支撑作用;高层、地铁、船舶、化工等54个灭火救援专业队发挥攻坚作用;基地化、多点式、全天候、内外合作联勤的消防综合应急保障体系初步建成;近600辆各类消防车、3艘消防船艇、42万余件(套)消防器材装备得到优化组合,消防攻坚克难实力大增。1.6万多个数字化灭火救援预案、1890个抢险救援和反恐排爆类型预案编制完成,消防预警机制逐步完善。上海消防部队出色完成“5·12”汶川抗震救灾等应急救援任务24.8万起,抢救疏散被困人员3.2万人,保护财产价值81.5亿元,代表中国消防首次参加在俄罗斯举行的国际救援联合演练并获殊荣。

5.消防人文环境努力改善。消防工作“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活动深入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的上海消防博物馆、《东方消防》科普杂志、《东方早报》消防专版、“96119”热线、消防文工团、消防学校等消防宣传教育载体作用凸显,“人人参与消防,共筑平安世博”行动富有成效,20余万名群众加入消防志愿者行列,31.5万名群众接受消防安全专业培训,2.5万名群众获得国家消防职业资格证书,消防宣传教育受众近千万人次,群防群治的社会消防格局不断拓展,市民群众的火灾报警率和初起火灾的控制率有所提高。

(二)消防工作存在的“瓶颈”和“短板”

2010年11月15日胶州路728号高层公寓大楼特大火灾,造成58人遇难,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损害,教训极为惨痛。这起特大责任事故,暴露出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存在深层次问题,反映出对城市快速建设中的巨大风险隐患认识不足、准备不足,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城市消防站的规划和建设、特种装备的配置率、安全逃生自救知识的普及和演练等方面存在不匹配、不适应、不重视等问题。在城市现代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上海也进入了火灾等灾害事故的高风险期,消防安全管理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1.城市建设的消防安全“老毛病”与“新问题”并存。当前,上海既面临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石油化工、老式民宅等全国各地都有的消防安全“老毛病”,且因城市规模大、发展快,风险和隐患大量积聚,易集中爆发,消防工作的困难和压力更大;又面临新建筑、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项目及人口老龄化等衍生出来的“新问题”,消防安全管理和救援能力还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上海在用高层建筑达1.5万余幢,其中100米以上的逾500幢。目前,许多高层建筑尤其是住宅类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标准较低,设施老化,改造难度很大,并且一旦发生火灾,救援难度极大。地下空间方面,不仅有已投运的12条地铁线路、282座地铁车站,里程长达425公里,日均客流逾500万,还有13条越江隧道,包括集公路、铁路、地铁、电缆通道等于一体的长江隧桥工程。快速发展中规划前瞻不够、管理经验不足,制约消防应急救援“下得去、联得上、救得出”的因素还很多,一旦发生火灾、爆炸、泄漏、渗水等重大灾害事故,后果难以预料。本市各类易燃易爆化工企业数量多、分布散,还有大量为这些企业服务的易燃易爆物品槽罐车、运料车,诱发火灾、爆炸的不确定因素多。此外,上海外来人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已占全市2300万总人口的39%,外来常住居民与户籍居民二元结构带来的消防安全问题,比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消防安全矛盾更尖锐。

2.消防安全管理的“行业病”与“社会病”相互交织。尽管全市上下保持着“铁腕治火”的态势,但建筑、房屋使用、危险品管理等领域的安全管理“行业病”仍然多发,一些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降低成本不注重安全技术和人力投入,对事故隐患心存侥幸;一些企业负责人安全意识薄弱,不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一些特殊岗位人员不遵守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规定,存在违章动火动焊等“习惯性违章”,消防控制室人员无证上岗或履职能力不强;建筑市场管理不规范,安全生产监督不到位,居民楼走道堆物及疏散通道堵塞,应急通道被私家车挤占,私搭乱建,擅自改变设计、使用性质等问题仍然突出。这暴露出整个社会基础教育体系中消防教育“缺席”,社会公众预防、避险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普遍不足,以及日常消防宣传的覆盖面不够广,消防培训的针对性不够强,公众的参与度不够高等“社会病”。

3.经济发展的“增长快”与消防基础设施“保障慢”形成反差。上海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建设不断提速,人口规模持续膨胀,但与之相应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城市规划中有时忽略消防水源和通道建设,消防站布点不足尤其是中心城区消防站点“落地难”。一些消防站保卫面积过大,消防站营房设施陈旧,黄浦江上游消防码头还是空白,扑救处置高难度火灾的“杀手锏”装备捉襟见肘,消防通讯设备老化等,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城市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亟需。加上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应急物资和财力投入不足,经济增长越快,这方面的“逆差”越凸显,快补缺口、不欠新账的任务越艰巨。

4.对象“高度集约”与手段“相对单一”造成消防应急管理难。上海已建成投用集航空、地铁、高铁、高速公路交通于一体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以精细化工生产为主的上海化学工业区等重大项目,正在建设集游乐、度假、休闲一体化功能的迪士尼国际旅游度假区。功能越集约,风险越集中,消防应急管理的难度越大。上海改革开放“大变样”的30年跨越了国外发达城市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由此积聚了大量风险和隐患。上世纪90年代初集中开建的一批高层、地下建筑和居民小区,随着时间推移,设施、设备和材料老化等问题开始集中爆发,迫切需要跟进“集约式”消防应急管理措施,不断提升科学设防、科学施救水平。
 

 
关键词: 消防救援装备

  • 下一篇: 广东省消防工作“十二五”规划
  • 上一篇: 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 采购公告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